在中國武當山習武15年的美國小伙杰克·平尼克最近拿到了中國“五星卡”,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杰克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視頻,激動地宣布自己已經變成了“老內”,視頻里他將頭發盤在頭頂,留著長胡子,儼然一位武俠片中的“道長”模樣。一些網友發現,杰克的頭發“好像染黑了”,他在采訪中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回應說:“沒有染發,但是頭發確實逐漸變深了。在中國這么多年,練武術、鍛煉時身體逐漸受到影響。”
從金發碧眼的“洋弟子”到武當三豐派第十六代傳人,杰克習武、研讀《道德經》、教中外學生,“作為橋梁分享中國傳統文化”,最終以“李資根”的中文名扎根中國。
扎根武當:從養生初心到文化歸屬
杰克是一位“90后”。15年前的2010年,20歲的他為“強身健體”來到武當山。他坦言:“我最初只是想學武術養生,被一段視頻吸引,不是為了比拼。”
杰克認為,要學武術,就一定要找到它的根。手捧一本字典和“我要去武當山”的字條,他在一片晨霧中到達山腳下,一開始還有點暈頭轉向,“直到看到師父帶領師兄們開始練功,才確定自己找對了地方。”
在師父指導下,杰克研讀《道德經》《莊子》,開始更深入地了解道家文化。他逐漸認識到,武術不僅能幫助練習者修身養性、緩解壓力,更發現國內外學員無論以怎樣的狀態或背景來學習,“都能有所進步,都能讓自己有所提升,這非常神奇。”
“國際班”時期的杰克和師父、師兄 受訪者供圖
這讓他從練習者走上了武術教學之路。在教學中,杰克格外重視通過網絡視頻幫助更多遠方的求學者,“我覺得自己特別幸運,來到這里,還能幫助到很多人,我當初也是因為看到視頻才來到了這兒。”
在他看來,傳播傳統文化已經超越了普通教練的職責范疇,變成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的使命——既要持續加強自身修為,也要讓更多人獲得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
“我這么多年一直在武當山傳播傳統文化,我一生都要做交流的工作,現在已經在武當山扎根了。我和家人都很開心,拿到‘五星卡’之后感覺可以更安心了。”
以武為橋:教與學中的文化碰撞
作為武當山國際班第三批學員,杰克親歷了外國學生的“文化苦旅”——全班只有一半學生能夠最終完成所有學習。
杰克和師兄弟們都認為,他們的師父袁師懋“能把道理說得很清楚”,他們能看出來,“武當國際班”不是徒有其表、裝裝樣子,師父是真心想教,徒弟也真心想學。
杰克還努力克服了跨文化學習的挑戰:“外國人必須‘從零開始’,成為一張白紙,忘記原有習慣。”
杰克書房一角
如今,杰克已變成了一位“洋師傅”,他教授中國弟子傳統武術和道家文化。當一個西方面孔用不太標準的中文一板一眼地教學,有時會受到調侃甚至質疑,杰克說:“我的優勢或許是‘旁觀者視角’——因為文化差異,我必須深挖每個動作、每個道教理論背后的邏輯和細節。”
通過線上課程和短視頻,他將武當文化進一步推向世界。“有一個外國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大部分中國人都很驕傲。”杰克說,“現在不是中國在要求,而是外國人主動來講好中國故事。”在他看來,這是真正的“朋友交流”。
道法自然:在變與不變中守護傳統
在中國十五年,杰克見證了高鐵貫通深山、外賣普及鄉鎮的巨變,但武當山的文化內核始終未改,靜水流深。
杰克最喜歡《道德經》第十六章,書房中掛著“致虛極,守靜篤”。“有動有靜,這些概念一直在融合。”杰克認為,焦慮時需要回到穩定的核心。“在這里我們可以平衡生活,不會叨擾自己,不會太累。”
杰克練功畫面
日常訓練中,杰克需要打坐、練氣功和太極拳,“后退兩步,制造緩沖”的概念讓杰克很著迷,“最大的概念是建立一個空間,這樣就不會有壓力落到身體上。”
身心同步修行,杰克的表情常常是平靜而溫和的。對網友“面相越來越像中國人”的評論,他幽默回應:“一個外國人的頭發逐漸變深,好像變成黑色了一樣。我認為這也非常有趣。我的想法在逐漸改變,我的生活也在改變。”
最近來中國旅游的美國網紅Speed(“甲亢哥”),年齡和杰克十五年前剛來到中國時一樣大,也有一個“武俠夢”。應網友要求,杰克還在網絡平臺上“喊話老鄉來武當”。他希望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可以來中國看看,待得更久一些,了解得更深入一些,只有這樣才能深刻地了解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