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大國糧倉 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近日,《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正式發布,擘畫了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宏偉藍圖。這份立足國情、著眼長遠的綱領性文件,不僅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民共同富裕提供了行動指南,更彰顯了中國在百年變局下夯實發展根基、邁向農業強國的戰略定力。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須臾不可放松
當前,全球糧食危機陰霾未散,極端氣候與地緣沖突疊加沖擊農業生產鏈。中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全球近20%的人口,本身就是對全人類的重大貢獻。此次規劃將“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置于首位,從耕地保護到產能提升,從政策保障到全鏈條減損,打出了一套系統組合拳。嚴守18.65億畝耕地紅線、建設高標準農田、推進種業振興等舉措,既是對傳統“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深化,更體現了“向科技要產量、向改革要效益”的智慧。唯有端穩飯碗,才能在復雜國際環境中掌握發展主動權。
科技創新與綠色轉型雙輪驅動,激活農業新質生產力
規劃中“生物育種”“智能農機”“數字農業”等關鍵詞頻現,折射出中國農業從“汗水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深刻變革。當傳統農業遭遇資源約束與生態壓力,唯有以科技突破重構生產力,以綠色低碳重塑發展模式,才能破解“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難題。從東北黑土地保護到節水農業推廣,從合成生物產業布局到智慧農業工程落地,中國正以創新之力打破增長天花板,探索一條生態友好、高效集約的現代農業道路。這場變革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發展理念的躍遷。
城鄉融合發展,繪就共同富裕新圖景
農業強國的根基在鄉村,核心在農民。規劃將“促進城鄉要素流動”“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作為重點,直指鄉村振興的深層命題。發展縣域特色產業、盤活農村閑置資源、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些政策既是為農民增收拓渠道,也是為鄉村振興添動能。當億萬農民通過土地流轉、技能培訓、產業參與共享發展紅利,當城市與鄉村從“二元割裂”走向“美美與共”,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富裕底色將愈發鮮明。
以系統思維破題,以歷史耐心謀局
建設農業強國絕非朝夕之功。規劃分“2027年、2035年、本世紀中葉”三階段設定目標,強調“循序漸進、注重實效”,展現了科學發展的清醒認知。從東北糧倉到江南魚米之鄉,從黃土高坡到嶺南果林,中國農業版圖的多樣性決定了政策必須因地制宜;從耕地保護到人才培育,從財政投入到法治保障,多維度的支撐體系印證了“三農”工作的復雜性。這要求各地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更需有“一茬接著一茬干”的擔當。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農業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支柱、文化傳承的鮮活載體。這份規劃的出臺,標志著中國正以更堅定的決心、更系統的布局、更開放的視野,向著農業強國目標穩步邁進。期待全社會凝聚共識,將藍圖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生動實踐,讓廣袤鄉村煥發新的生機,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最堅實的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