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他犧牲時,我掉下眼淚。”一位紅軍老戰士在寫回憶書時曾這樣寫到他的這位戰友,而這位戰友直到犧牲60年后,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紅軍老戰士叫劉向三,在那個無情的戰火年代,僥幸活了下來,由于政治能力強,建國后他更是做到了水利部副部長,后來成為了全國政協委員。
1990年,在劉向三在安徽出差工作期間,他聽聞附近不遠就是鹿邑,他突然想到長征期間和他一起共患難的戰友云宗連就是鹿邑人。
劉向三對云宗連印象很深,他記得云宗連就犧牲在瀘定橋上,這么多年來也一直沒有放棄尋找這位戰友的親人。
可是由于那個年代獲取信息的能力較差,這么多年過去,劉向三也沒有找到云宗連的親屬,而云宗連的烈士身份也一直沒有落實。
想到了這里,劉向三決定自己親自賭一把,就賭這一次他能夠找到云宗連的家人。
到了鹿邑,劉向三趕緊逐家尋找是否有人知道云宗連的家人,好在那天真的是巧,還真讓一個年邁的老人告知了確實有位人家的四兒子消失多年,而且也叫云宗連。
劉向三立即去老人指引的方位,果然找到了云宗連的家。
等到介紹完自己的目的以后,自稱是云宗連妻子的老婦人,回屋拿出了一張照片。
看到這張照片后,劉向三淚流滿面,因為照片上的那人就是年輕時的云宗連。
原來,云宗連出生于一個殷實的家庭,成年以后就想著當兵報國,后來云宗連來到馮玉祥的部隊,就在那里和劉向三相識。
后來由于軍閥混戰,云宗連和劉向三脫離馮玉祥,隨著自己的直系領導宣布起義,支持更加先進的共產黨的紅軍,劉向三和云宗連也是那個時候加入的紅軍。
后來兩人光速入黨,云宗連更是在幾次反圍剿作戰后成為一名團級干部。
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為了保存有生力量,北上抗日,選擇了長征,劉向三和云宗連挺過了前期無數次惡戰,跟著大部隊吃了好多苦,終于還是來到了瀘定橋下。
當時敵軍把瀘定橋上的木板都拆了下去,只剩幾根光禿禿的鐵索沒來得及破壞,我軍當機立斷,派出十八名敢死隊員飛奪瀘定橋。
敵人被我軍的氣勢嚇怕了,但是由于更害怕被渡過橋的紅軍給俘虜,于是選擇以猛烈的炮火還擊,阻止我軍過河。
當時情況十分危急,正在紅軍干部團當連長(實際上是團級干部)的云宗連為了保護隊友,馬上指揮戰友們掩護前門的紅軍戰士,并為了給前沿戰士們提供有效支援火力,云宗連帶著一個排就沖了上去。
當時,敵軍為了破壞我軍的進攻態勢,開始耍花招,于是便把兩桶打開的汽油桶傾倒在瀘定橋鐵索上面,企圖用火焰阻擋我軍的前進。
云宗連馬上進行滅火工作,甚至連他自己身上著了火都不為所動,等到滅火工作結束,云宗連發現了一個馬上就要被火燒爆炸的汽油桶。
當時他距離汽油桶最近,盡管身上火勢已起,但還是拼勁全力把即將爆炸的汽油桶推向橋下,自己也失去了所有力氣,隨著掉落的汽油桶一起跌落河里,至此大家再也找不到云宗連的蹤跡。
大家都認為云宗連犧牲了,于是在抹掉眼淚后,把更為憤怒的怒火,傾瀉于已經滿臉死相的國軍守軍。
多年過去,由于一直不清楚云宗連是死是活,對云宗連的身后嘉獎一直沒有落實,再加上他留在紅軍內部的信息不多,也就把他的事兒給耽誤了,知道六十年后,劉向三終于找到云宗連的家人。
確定云宗連的家人還在后,劉向三立即向上級匯報,請求落實優待烈士家屬的政策,并給云宗連追認烈士,很快這項申請得到批準,云宗連在死去六十年以后,終于得到了追認和烈屬優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