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7日,我們目睹滬深兩市近3000家公司跌停,主力資金凈流出超1500億。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投資者又該如何應對?接下來,我們將結合4月7日市場交易的關鍵數據,包括市場內外的最新動態(tài)以及市場運行邏輯,展開深入探討與分析。相信這無論是對持倉的投資者,還是場外觀望的朋友,都會有所啟發(fā)和幫助。
首先,讓我們聚焦4月7日市場交易的關鍵數據,即量價關系與資金流向。從成交量來看,滬深兩市合計近16000億。與上一交易日相比,成交量增加了4000多億,增幅超30%,呈現出顯著的放大態(tài)勢。然而,與成交量放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市場指數大幅暴跌。
上證指數和滬深300指數的跌幅相對最小,但也均超過7%,約為7.3%。深成指跌幅近10%,創(chuàng)業(yè)板指數跌幅更是高達12.5%,代表小盤股的中證2000指數跌幅達12.83%。若以萬得全A指數(涵蓋市場中所有A股成分股)作為參考指標,其跌幅達到9.26%。可以說,上述大盤指數的跌幅,在近兩三年,乃至回溯近十年的時間里,幾乎都是最大的單日跌幅。
再看個股表現。市場跌幅如此巨大,個股情況究竟如何?滬深兩市5100多家公司中,下跌公司數量超5000家,而上漲公司僅有96家,僅為兩位數。跌停公司數量達2900多家,下午時段跌停公司數量一度超3000家。除跌停公司外,跌幅超過8%的公司還有1648家。將跌幅超8%的公司與跌停公司數量相加,總計約4600家。這表明,在市場中5000家下跌公司里,跌幅超8%及跌停的公司占了絕大多數,市場呈現出股災式的全面暴跌局面。
接著分析資金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