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高桌尚未盛行,書法家創作時,只能一手執筆,一手拿紙,無法撰寫篇幅恢弘的作品,而且彼時“尚意”風靡,順應心境、情感創作,或者書寫信札,大多寥寥幾句,內容簡短。
就像“書圣”王羲之,經典的《圣教序》、《快雪時晴帖》、《平安帖》等,字數不多,無法呈現系統性的筆法,幸好初唐時期,唐太宗癡迷“王書”,命人搜尋真跡,而后進行整理,編撰諸多巨著。
頗為著名的一幅就是《圣教序》,此帖集字耗時長,筆法精到,千年長盛不衰,堪為學書者的“必備范本”,一味只學《圣教序》,難免令人枯燥。
實際上,開元9年(公元721年),唐代僧人大雅,編撰另一幅寶典,它就是《興福寺半截碑》,又名《吳文碑》,為紀念吳文而立,置于長安興福寺。
據專家推測,當年大雅參照《圣教序》、趙?!肚ё治摹?、內府所藏王羲之墨跡等,字字精心篩選且排布,保留了王羲之筆法原貌,又融入個人巧思,不落窠臼,堪稱王羲之“最珍貴”的書法寶典。
可惜出土之時,剩余半截,共計700多字,故名“半截碑”,后世關注偏少,論精妙程度,勝過《圣教序》,安世鳳稱贊:“其集王字,顧獨得其精神筋力,儼如生動,不比懷仁,只得其形模,并其古澹之趣而已,是以書家重之”。
《半截碑》相比之下,更具生動感,然而原碑漫漶,傳世的拓本不清晰,無法展現這一神韻,其實明朝有位“仙人”,將此帖完美還原,他就是八大山人,融合歷朝風采,尤其深諳“二王”筆法。
以簡練的墨韻,還原魏晉的虛和、嫻靜之風,格調空靈簡凈,氣質出塵,猶如謫仙一般,專家評價,其字空前絕后,此帖亦是如此,不光質感還原,線條的內部運動上面,與王羲之的書法有著驚人的相似。
側鋒或尖峰入紙,中鋒運筆,根據字勢絞轉、衄錯,對比王羲之的緊秀感,八大山人的字跡,夸大王羲之原字的變化,這一技巧,對于初學者是極大利好,更易分析構勢、筆法變幻,真正看懂晉人書法。
比如“樓”字,左右緊結,中間疏朗,略顯夸張,營造鮮明的視覺效果,更具立體感和妙趣,藝術氣息強烈,此帖乃是罕見的墨跡,點畫極為清晰,非常適合臨摹,初步把握“二王”技巧,之后臨摹拓本,也能得心應手。
而今,我們對八大山人《臨王羲之半截碑》,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經折裝,裝裱精細,使用翻折設計,便于臨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市面罕見,獨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還原,所有字體的細節處理,全都一覽無余,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