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必要不開啟“免密支付”。?中消協(xié)日前發(fā)布的這一則提醒,含金量在不斷上升。
近日,家住杭州的吳女士因物業(yè)給錯戶號,誤交了另一個小區(qū)一整幢樓的水費,被自動扣費39390.3元。媒體介入?yún)f(xié)商后,水務公司負責人稱會盡快催促處理,若處理流程較慢就先行墊付。
處理結果并不算差,烏龍事件也算得以解決。但對于移動支付早已成為絕大多數(shù)人習慣的當下,這背后有一個重要的提醒。
是否開通“免密支付”屬于個人權利,他人無權干涉,但消費者同樣該意識到,開通“免密支付”也是讓渡了核對交易是否合理的權力。
支付平臺推廣“免密支付”,通過簡化驗證流程,把單次支付行為轉化為長期、持續(xù)性的授權,于消費者而言固然方便。但正如該事件,缺乏驗證環(huán)節(jié),也代表失去了從消費者一方攔截異常交易的能力。
近日,“蘋果賬戶凌晨被盜刷162筆,總金額超8萬元”登上熱搜。在某投訴平臺上,有近6萬條投訴涉及“免密支付”包括用戶在不知情情況下被開通“免密支付”,無法取消、開通后亂扣費等問題。
交錯水費這種原因明確,去向可知的尚有途徑快速解決。但如果不知道哪里多交幾百元,如果有不法分子利用漏洞惡意盜刷,又該如何處理?
消費服務越來越便捷、花樣也越來越多,但這不能代表消費者必須要靠讓渡越來越大的權利,以換取享受便捷的資格。無論如何,我們的財產(chǎn)主權,都應由我們自己清醒地掌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