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是南宋詞人陸游寫給諸葛亮的兩句贊詩。《出師表》千百年來被無數人推崇備至,它既體現了諸葛亮出色的文采,也是他忠義正直、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象征,后人有“讀《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的說法。
文人士大夫視諸葛亮為榜樣,書法家更是以他這篇文章為題材,虔誠抄寫,像蘇軾、趙孟頫、董其昌還有作品傳世。這些《出師表》題材的真跡中,要論用筆之精彩豐富、氣韻之瀟灑高古,當以李邕所寫為最,這部《出師表》殘稿如今藏于臺北故宮,是禁止外借的一級文物。
此作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出師表》書法真跡,亦是李邕僅存的墨跡草稿,其珍貴性不言而喻。它先后藏于宣和內府、清內府,清亡后流落民間,后來被帶去臺灣省。經過臺博專家鑒定和科技手段的化驗,確認它距今已有1300年,是李北海真跡無疑。
此作有兩大珍貴之處:其一,它是李邕的草稿,還原了書寫時最自然真實的狀態,沒有其他《出師表》書法真跡的過多修飾,絲毫不做作。其二,它筆法豐富,兼具王羲之書法的瀟灑靈巧和唐人書法的雄健嚴謹,是我們由唐入晉的“捷徑”。
不論是蘇軾、米芾,還是趙孟頫,都臨摹過李邕的書法,尤其是“趙體”字,幾乎是“李體”的變型。董其昌說“右軍如龍,北海如象”,李邕繼承魏晉用筆而又有所突破,與“書圣”并駕齊驅,學他的字也符合“取法乎上”的原則。
《出師表》真跡殘稿現存46行、250余字,從開篇抄起,到“每與臣論此事”一句為止,尚未抄完。全卷縱23.5厘米、橫183厘米,卷后還有跋文。此作字跡精微細膩,字徑大小約4厘米,非常適合臨摹。
李邕此作以藏鋒起筆,入紙后筆尖按壓、蓄力、調鋒,行筆中鋒,筆力沉雄,點畫剛勁與秀逸齊備,挺拔與婀娜兼顧,骨肉勻稱,提按有致,筆力輕重、疾徐對比明顯。轉折處多以圓筆,似“折釵股”。
結字變縱勢為橫勢,開張大氣,俯仰顧盼,欹正交雜,突破了東晉至初唐的妍媚書風,字字從渾實飽滿,筆力雄健。《出師表》以行楷寫成,字里行間極具動勢,墨色枯潤得宜,富有層次感。
李邕的字法度豐富,書寫得一絲不茍,是我們學習晉韻唐法的上佳范本。
而今,我們將李邕《出師表》殘稿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見此作如見原作,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