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好水潤天府,千年水脈續華章
4月4日
2025都江堰放水節
在都江堰景區飛沙堰(溢洪道)盛大啟幕
上千名觀禮嘉賓身著秦朝服飾
沉浸式了解、感受都江堰的治水文化及智慧
2025年是都江堰建堰2281周年,本次都江堰放水節以“天府好水潤天府”為主題,由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發展中心主辦,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區管理局、都發中心都江堰渠首管理處承辦。
▲圖源:袁義明
通過“祭祀放水”“非遺巡展”“藝韻灌區”等系列活動,展現千年來灌溉的發展與變化、治水理念的傳承與創新、李冰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千年的工程都江堰繪就了煙火氤氳、現代時尚、開放包容、萬千氣象的天府畫卷。
現場到底有多精彩
接下來就跟著川越俠一起來看看吧~
都江堰放水節
2025都江堰放水節啟幕儀式,通過《合力建堰·篳路藍縷》《一脈千古·水潤天府》《秦水東去·萬世造福》三大篇章,詳盡敘述了李冰帶領堰工筑堤,歷經世代為華夏大地帶來福祉的壯麗史詩。
合力建堰·篳路藍縷
4月4日上午10:35,2025都江堰放水節在悠揚歌聲中正式拉開帷幕。
撫今追昔,岷江水患不斷,蜀郡守李冰為免百姓遭受洪澇之苦,以水興利,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原本水旱無常的巴蜀大地出現“沃野千里”的盛景。蜀地經濟空前繁榮,人們豐衣足食。
▲圖源:袁義明
隨著視頻影像《千秋水脈》的結束,堰工機器人“嘟嘟”登臺亮相,與兩位主持人默契配合,解密都江堰千年治水智慧。
一脈千古·水潤天府
銜草結環,飲水思源。始建于戰國時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就是根據岷江的洪澇規律和成都平原懸江的地勢特點,因勢利導建設的大型生態水利工程,不僅造福當時,而且澤被后世。
截至目前,灌溉面積已達1165萬畝,都江堰灌區已發展成為橫跨三個流域、覆蓋8市41縣(市、區)的特大型灌區,具有多重綜合服務功能,是“天府糧倉”的命脈所在,為成渝雙城經濟圈提供了核心水支撐,生動地詮釋了“水與萬物: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實踐,是象征中國智慧和生態哲學的世界奇跡。
祭祀儀式之上,8市41縣(市、區)灌區代表紛紛呈上清醴時鮮、嘉禾玉黍。緬懷先賢,追思李冰。
秦水東去·萬世造福
“李公精神,代代相傳;治水奇功,光耀古今......”在主祭官引領下,全場嘉賓肅穆整裝,合誦《放水賦》,祈愿年豐時稔、國家昌盛、人民安樂,場面震撼又浩大。
長角聲起,鑼鼓齊鳴。“郡守有令!砍榪槎~放水~”隨著主祭官一聲令下,飛沙堰溢洪道上的堰工舉起利斧砍榪槎,兩岸堰工緊密配合,齊力拉動繩索放倒榪槎,瞬時岷江水奔流而下。
榪槎一開,江水奔騰。民眾歡呼雀躍,爭先打水頭、放鴨子。年輕人沿江奔跑,不斷用小石子向流水的最前端擲去(打水腦殼),告訴水頭:“不要打壞良田,不要沖毀橋堰,安流順軌,為民造福?!崩先藗儎t爭舀“頭水”祭神,以求消災得福,風調雨順。
最后,在歌舞《承平萬代·天府糧倉》中,青山古堰與千余名天府兒女共同見證了“2025都江堰放水節”圓滿禮成。
都江堰放水節作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著兩千多年深厚的歷史積淀、文化底蘊和獨特風情。時至清明,世界各地的目光都會聚集于此。
2025都江堰放水節同步面向全球開啟網絡直播,上千萬網友通過青城山—都江堰景區官方自媒體、視界都江堰、都江堰發布等平臺,共賞古堰美麗春景,領略都江堰放水節獨特魅力。
非遺巡展,天府盛會
灌江口二郎神、道系青年哪吒、齊天大圣孫悟空、財神趙公明等神話人物“走出典籍”,通過cosplay的形式開展巡游與游客近距離互動。
堰功道上,文翁、諸葛亮、丁寶楨等歷朝歷代護佑和參與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設的功臣“活”起來,為廣大游客講述各自功績,串聯展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千年之變。
玉壘山廣場“大灌區”文旅發展聯盟8市以及康定、泰國等國內外文化代表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吸引不少游客駐足觀賞。
“品味大灌區”土特產展銷區,更是匯集了各種優質土特產,讓游客朋友們在感受大灌區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能更深入地體驗大灌區的農耕文化與地方特色。
近期視頻推薦
更多精彩請關注川越海峽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