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4月6日電(記者蔡國棟 尚升)帕米爾高原的風,吹過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的群山與河谷,也見證了一名青年志愿者十三載扎根邊疆的熾熱情懷。從江西贛州到新疆克州,從孤身一人到舉家同行,從普通志愿者到公益團隊帶頭人,曹永祺用青春丈量祖國西部的土地,以行動詮釋"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
2012年,畢業于贛南師范大學的曹永祺報名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跨越近5000公里來到地處帕米爾高原上的新疆克州阿合奇縣。第一次走進當地福利院時,50多個孩子怯生生的眼神刺痛了他的心。"想為這些孩子做點什么"的念頭,就此生根發芽。
白天完成單位工作,夜晚化身"網絡聯絡員",曹永祺向社會公益組織發去一封封郵件,講述邊疆孩子的故事;周末奔波于鄉村學校,記錄下孩子們的每一份具體需求。
三年間,各種物資跨越山海而來,新疆首個"海豚公益圖書館"在高原落成,湖南衛視《變形計》鏡頭首次對準新疆孩子,國旗班在中學操場上揚起鮮紅的旗幟……"當孩子們摸著新棉衣笑出聲時,我就知道,這片土地需要我留下。"2015年,志愿服務期滿的他與同是志愿者的妻子賀桂梅選擇扎根新疆,將"臨時驛站"變為"終身港灣"。
轉崗至克州阿克陶縣恰爾隆鎮工作后,曹永祺面對的是一幅更為宏大的畫卷。"恰爾隆",意為群山匯集之處,因這里是四條山溝的匯合處而得名。盡管當地自然條件惡劣,交通極為不便,但他迅速投入工作,深入各村了解牧民的實際困難,積極開展便民服務、政策解讀和法治宣傳等工作。
牧民常年居住在帕米爾高原深處,日子過得緊巴巴,還常年面對信息不暢、教育就醫困難等問題。2017年開始,在當地政府幫助下,牧民走出深山牧場,來到縣城附近的平原定居。這時曹永祺帶著相機走遍牧區,記錄了牧民從帕米爾高原搬遷至平原新居的歷史性時刻。昆侖佳苑社區從無到有,牧民變居民的故事被他定格成影像,成為脫貧攻堅的生動見證。
工作之余,他發起成立"暖流新疆驛站",帶領團隊翻雪山、越戈壁,將公益之光灑向更遠方。十三年間,跋涉2.3萬公里,為全疆200余所鄉村小學送去棉衣、圖書、體育器材;建成8間多功能音樂教室,讓帕米爾山間的歌聲乘著琴鍵飛揚;帶動數百名志愿者加入,將"一個人的堅持"變成"一群人的長征"。
"上個學期曹永祺給我們學校聯系捐贈了一批體育器材。"阿克陶縣皮拉勒鄉阿克提其村小學4年級2班班主任米娜瓦爾·巴拉提江說,"現在我們學校的學生基本上都認識他,學生也特別樂意拉著他一起玩。"
在曹永祺的公益版圖上,有一處特殊坐標——2017年12月5日"國際志愿者日",女兒"暖寶"誕生。那天他正穿越雪山運送公益物資,信號恢復時接到喜訊,這位硬漢志愿者淚灑山路。"這是命運最好的安排。"從此,志愿服務從"夫妻檔"升級為"全家總動員"。"暖寶"從3歲開始就跟著父母發放棉衣,如今7歲的她已成為團隊中年齡最小的志愿者。
如今,擔任阿克陶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的曹永祺,帶領團隊構建起全媒體傳播矩陣,用鏡頭和文字講述新時代邊疆故事。他書房辦公桌上,放著兩枚沉甸甸的獎章,分別是"開發建設新疆獎章"與"西部計劃20周年紀念章",見證著一名西部計劃志愿者與西部大地共同生長的年輪。
"13年,變的是崗位和環境,不變的是對新疆的熱愛。"站在帕米爾高原上,曹永祺望向遠方。他親手參與建設的暖流音樂教室里,孩子們正敲響手鼓;曾經得到他幫助的福利院兒童,已陸續考上大學并返鄉支教。
從長江之畔到天山南北,無數如曹永祺般的西部計劃志愿者正將青春寫入祖國山河。他們用腳步回答時代的呼喚:建功立業處,皆是吾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