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星巴克臺北門店的新規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為解決店內座位長期被占用、影響門店運營效率及其他顧客體驗的問題,星巴克臺北部分門店出臺規定,若顧客離開座位超過1小時,店員將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全程錄音、錄影,并移動其留在座位上的個人物品,視情況暫時保管或移交警方處置。
一直以來,星巴克以 “第三空間” 的定位吸引了大量顧客,不僅提供咖啡飲品,還為消費者打造舒適的休閑、工作和社交環境。然而,這也導致店內長時間占位現象較為普遍。不少上班族和學生黨習慣將星巴克作為臨時辦公或學習場所,當他們有事暫時離開時,往往會用筆記本電腦、書包等個人物品占據座位。但部分占位者離開后許久不回,使得其他有需求的顧客找不到座位,嚴重影響了門店的翻臺率,也對門店正常運營秩序造成干擾。同時,員工還需額外留意這些空位上的物品,以防失竊等情況發生,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負擔。
該消息一經發布,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許多網友對星巴克的新規表示支持,認為這一舉措能夠保障其他消費者公平使用座位的權益。有網友評論道:“終于,每次去星巴克都感覺像在圖書館,很多人占著座位卻不見人影,早該整治了。” 還有人指出:“離座20分鐘就已經很不合理了,更別說1小時,這項規定來得很及時。” 眾多消費者呼吁當地其他連鎖品牌也能效仿星巴克,制定相應規則,改善店內用餐和消費環境。
不過,也有部分網友對新規的實施效果和潛在問題表示擔憂。有網友質疑店員如何精準確定顧客離開座位的時間是否超過1小時,在實際操作中可能存在較大難度。同時,對于店員在未獲得物品所有者允許的情況下,挪動重要財物的行為,有人擔心可能會引發客人投訴,甚至導致員工與顧客之間的沖突。
此前,星巴克在座位管理方面并非沒有嘗試。今年1月,星巴克北美調整消費者“進店”標準,北美各地門店不再免費開放,進店需要消費。
針對此次新規,有媒體向星巴克方面進行了求證。接受采訪的星巴克員工證實,該新規自4 月1日起已在臺北全部門店實施。店內工作人員會不定期巡視客座區,若發現顧客離座時間過長,會先在桌上張貼紙條并記錄時間。若顧客超過1小時仍未返回座位,將依照新規定處理,以確保門店座位資源能夠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平衡不同顧客的需求,提升整體顧客體驗。這一新規的實施效果究竟如何,是否能有效解決長期困擾星巴克門店的占座難題,同時避免引發新的矛盾,后續還需持續關注。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