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摘要:以東北脫貧地區通榆縣為案例區,通過地名資料統計,基于GIS的地名分析,研究了通榆縣鄉村聚落的歷史沿革,刻畫了通榆縣鄉村聚落從清末至今百余年來的空間分布特征及演變過程。結果表明:相比于其他地區,作為近現代移民區的通榆縣的鄉村聚落歷史相對較短,大部分聚落形成于清朝末期。通榆縣百年尺度的鄉村聚落演變是一個外來人口逐漸增多、數量與規模不斷擴張而生態環境質量逐漸下降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以歷史變遷、移民涌入和人口增長為主要力量的綜合作用的結果。
關鍵詞:地名;鄉村聚落;空間演變;通榆縣;東北地區
鄉村多樣性分化發展的格局下,特定類型區鄉村聚落的實證研究能夠揭示特定鄉村地域系統不同階段人地、人人互動的足跡以及鄉村聚落與農業地域和外部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是鄉村聚落差異化優化調控的基礎。傳統的聚落空間格局是千百年來人們適應與利用環境的結果,我國廣闊的國土面積和復雜的地理環境導致區域上的鄉村聚落空間演變具有明顯差異性。已有的研究從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部傳統農區、西部黃土丘陵區、南部丘陵區選取典型縣市,通過遙感解譯和土地利用數據,借助空間分析方法,探究了不同區域的鄉村聚落空間演變過程。而近年來隨著國家脫貧攻堅進程的加快,集干旱災害頻發、貧困集聚、人口流失、生態脆弱于一體的東北貧困地區鄉村人地關系變化更加劇烈、深刻,影響更加深遠,已成為中國鄉村人地系統深刻變化的典型區和人地系統優化的焦點敏感區。近年來通榆縣鄉村經歷的變化也是全國各地脫貧鄉村所經歷的,因此,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戰略時期,對當地鄉村聚落從興起至今的長時段研究,能夠更好地展現當地鄉村聚落空間格局、結構的時空變化特點,以便于更好地探究典型生態脆弱貧困區人地關系演變的過程、影響因素以及驅動機制,把握鄉村聚落的未來演變趨勢。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域
通榆縣位于吉林省西部(見圖1)、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科爾沁沙地東北緣,地理位置為120°02'E~123°30'E,44°12'N~45°16'N,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當地氣候干燥、多大風天氣,生態環境脆弱,土壤機制不穩定,土地退化明顯。通榆縣是原國務院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位于國家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大興安嶺南麓地區。通榆縣土壤鹽堿化程度較大(鹽堿地面積占吉林省鹽堿地總面積的1/5以上),通透性能弱,土地質量較差。農業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一產比重大和半農半牧的主營結構,框定了通榆縣經濟落后的整體格局,不發展農業難脫貧、難振興,發展農業則競爭力不強、易造成生態破壞,對東北的生態脆弱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數據獲取與處理
通榆縣行政區劃數據來源于《吉林省地圖集》;聚落的方位、地名、歷史演變等信息通過《中國東北通史》通榆縣村落地名記載以及《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http://dmfw.mca.gov.cn/)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數據獲取。獲得地名信息并進行統計后,通過 GoogleMap平臺提供的坐標查詢系統,依照村落地名進行批量搜索,獲得經、緯度坐標,并通過公式將GoogleMap平臺使用的GCJ-02坐標轉化為WGS84坐標。村落的形成年代、變遷等信息通過上述地名查詢平臺獲取后,再通過對比各時期歷史文獻來確定。各鄉鎮轄區面積和人口數據來自于通榆縣統計年鑒和通榆縣年鑒。本文共獲取通榆縣聚落754處,并根據統計資料所記錄的年代劃定了4個時間點:1904年、1946年、1982年、2015年。
2 通榆縣鄉村聚落形成過程
2.1 通榆縣地名通名分析
地名景觀是一種文化景觀,是人類在人地關系演變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和表達。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在地名命名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地名系統可以識別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由于地名的連續性,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舊地名不會立即消失。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地名的這一特征對當地的環境變化進行探索。
地名主要包括通名和專名兩部分。地名的通名是指代地理實體類別的一類詞,在同類地名中具有同樣的含義,能反映出一些共同特征,如通榆縣聚落地名通名中的“林”“崗”“溝”“江”“沿”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地的自然環境特征;而地名的專名則是用來區分各地理實體的詞,如在官墾的聚落地名中加入號碼(四井子、五井子),以示區分。
清代東北地區的土地按所有權可劃分為旗地和民地,而按土地開墾方式則可以分為官墾和民墾。官墾是對國家和軍隊所有耕地資源的開墾;民墾則是對民地的開墾,主要表現為以漢族為主的移民進行的土地開墾,可分為自發移民開墾和政府招墾,其中自發移民開墾又可細分為典型移民聚落開墾和商業型聚落開墾兩類。本文總結通榆縣地名通名38個,其中蒙古語地名通名13個,漢語地名通名25個(見表1)。從地名的通名中也可以看出通榆縣處于蒙漢交界、歷史上蒙漢雜居的特點。
東北地區絕大部分面積的土地為清政府的國有土地,土地封禁時期嚴禁移民前往定居開墾,因此在1861年之前為數不多的合法土地開墾行為多為官墾。官墾包括對官莊、驛站丁地、八旗兵丁份地及部分蒙旗地等的開發,其所形成的聚落也相應劃入官墾類型。
自發移民聚落主要為以漢族為主的移民定居開墾而形成的聚落。土地封禁時期少數漢族人越過柳條邊私下開墾土地并建造房屋,這一時期的聚落規模均較?。怀诮艍ㄖ螅笈泼竦挠咳胧沟猛恋亻_墾規模迅速擴大。自發移民聚落又可分為典型移民聚落和商業型聚落。典型移民聚落的原始狀態是移民定居開墾時自然結成三、五戶人家居住的區域。這一時期的聚落規模較小,建造的房屋也較為簡易,有的居民點甚至只是搭建幾個臨時的窩棚用于居住,例如通榆縣較為特殊的地名通名多有“窩堡”“窩棚”字樣,從中也能看出第一代移民開荒定居時的艱辛。
政府招墾聚落主要指的是1861年弛禁放墾政策實行之后,特別是光緒年間開始,政府有組織地在部分地區進行放墾吸引移民定居形成的聚落。在吉林省西部的部分地方,政府組織了多批次的招墾,通過丈量土地,注明位置、土質、四界所至,登記主人姓名、字號來進行放墾,規劃形成的聚落多以“號”“井”為地名通名。與通榆縣相鄰的乾安縣和長嶺縣分別以“井”和“號”通名命名的村落居多,通榆縣境內也有部分村落以“井”和“號”命名。
通榆縣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生態環境優美、人地關系協調,這也吸引了大量外來移民到此定居。在物產豐富的條件下,人們不需要考慮其他的限制條件,選擇一片未開墾的土地就能養活一家人。因此,最初影響村莊定居的因素就是未開墾的土地,這類似于“均質平原”,在移民定居的初始時期,通榆縣境內涉及人們生存的水資源和土地都是均質的而且豐富。在維持基本生存條件下,人們只關心糧食產量,只要有土地能夠耕種自給自足即可。這一時期影響鄉村聚落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耕地資源,在耕地資源基本相同時,移民主要向未開墾地區遷移,并在此定居逐漸形成聚落。
2.2 通榆縣鄉村聚落演變歷史
從通榆縣各歷史時期鄉村聚落數量(見圖2)和地名核密度分布情況(見圖3)可見,通榆縣原始鄉村聚落大部分在東北部呈“人”字形零散分布,而且核密度值偏低。到了民國時期,鄉村聚落數量大幅度增加,聚落相對密集,在開通鎮西南角核密度值最高值達到1590以上。1982年鄉村聚落的核密度值高區和民國時期大致相同,核密度值高值達到1711以上。2015年較1982年的核密度值有略微增加,核密度高值區基本和之前相同。從多期核密度值可以看出,高值區一直在開通鎮及其周圍鄉鎮,通榆縣的鄉村聚落是自東向西逐漸擴張的。
從各鄉鎮各歷史時期境內鄉村聚落數量(見圖4)可以看出,通榆縣各鄉鎮的鄉村聚落數量整體上都是呈增長趨勢,在清朝末期到民國時間段內增長速度最快(只有包拉溫都蒙古族鄉的聚落數量幾乎沒有增長);民國時期到1982年聚落數量增長速度放緩,1982—2015年聚落數量增長速度更加緩慢。此外,絕大部分鄉鎮的聚落數量都較為接近,只有開通鎮和包拉溫都蒙古族鄉聚落數量有明顯差異。開通鎮既是現在通榆縣政府所在地也是原開通縣政府所在地,所以其境內的鄉村聚落數量一直較其他鄉鎮要多;包拉溫都蒙古族鄉轄區面積明顯小于其他鄉鎮,而且當地的生態環境惡劣,所以其境內的鄉村聚落數量一直較少。
本文以鄉(鎮)為區劃單元來統計各單元地名的多少并計算其密度,同時利用ArcGIS平臺制作通榆縣人口密度和地名密度圖,結果見圖5。由圖5可見,通榆縣地名的分布存在非均衡性,個別鄉鎮表現出聚落稠密、集中。通榆縣人口主要集中在縣城所在地開通鎮及其附近的新興鄉和邊昭鎮,地名密度均超過0.1個/km2。開通鎮、鴻興鎮、新興鄉和邊昭鎮的地名密度遠遠大于其他鄉鎮,西部地區的團結鄉、向海鄉和興隆山鎮的地名密度最低,地名密度由東向西呈逐漸下降趨勢。對比兩圖可明顯看出,地名分布與人口分布呈高度正相關,表現出明顯的空間不均衡性。
對通榆縣鄉村聚落的歷史沿革進行整理后發現,清朝時期形成的170個鄉村聚落中有93個村屯以蒙語或蒙古族人名命名,或有史料記載原為蒙古族人的旗地,另外存在兩個藏族屯和一個回族屯(見圖6),據此可以推測通榆縣最初的聚居形態是以游牧民族為主的聚集地。所統計的蒙語地名中,多有“白音”(富饒)、“烏奴格尺”(狐貍很多)、“嘎海吐”(野豬)、“哈拉干土”(黑土地)、“大泥哈嘎”(肥沃的草原、終年不干的水泡子)等字樣,可以反映出通榆縣在人們定居初期,生態環境和諧,野生動物較多,水草豐美、土地肥沃。
隨著大量漢族人的流入、荒地開墾和蒙漢交流融合,當地漢語地名逐漸增多,而蒙語地名逐漸減少。至2015年,漢族聚落地名大 量 增 加 到674個,而 以蒙語命名的村落減少到79個,僅占地名總數的10.47%。從鄉鎮來看,只有向海蒙古族鄉和邊昭鎮的蒙語地名還相對較多,可占所在鄉鎮地名的一半以上(見圖6)。
3 結論
(1)通榆縣的鄉村聚落興起于清朝末期,原屬于蒙古族游牧地。隨著蒙荒的開放,作為移民區,通榆縣境內涌入了大量移民,蒙漢逐漸交流融合,民國期間和改革開放前當地的鄉村聚落數量迅速增長,到1982年村落數量基本趨穩。
(2)最初因為清朝封禁東北地區,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優美,資源稟賦優厚。在傳統農業社會,農業是農戶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生計來源,耕地是農戶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當第一代移民移居時,人們在草原上開墾耕地,種植糧食作物,自給自足。這一時期的農村都是以傳統小農農業為主,當時的人、地、業三者協調共生,鄉村聚落良性發展。這一時期“關外”的移民是通榆縣鄉村聚落數量快速增長、規模迅速擴大的最主要推動力。
(3)20世紀70年代末期,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施行,農戶為了增加耕地面積、多產糧食,大范圍開墾荒地、草地和林地,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單位面積土地產值急劇下降。而通榆縣作為半干旱氣候區,降雨較少,當人類活動破壞了當地因封禁而保持的生態環境以后,很難再次恢復。到了20世紀90年代,農民單獨依靠傳統農業種植的收入已經很低,當地貧困化嚴重,鄉村聚落呈低水平快速擴張的趨勢。
作者:鄒存銘
來源:《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5年1期
選稿:賀雨婷
編輯:宋宇航
校對:汪鴻琴
審訂:歐陽莉艷
責編:杜佳玲
(由于版面內容有限,文章注釋內容請參照原文)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