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獨聞
如圖,紅色圓圈就是被俄總統普京稱為“無懈可擊的導彈”- -匕首高超音速導彈(以下簡稱“匕首”)。
烏空軍在2023年5月高調宣布:成功擊落“匕首”。
當時就已經說了,這就是烏克蘭自導自演的“烏龍事件”,證據之一就是烏軍方公布的導彈殘骸完全是“貍貓換太子”,外殼規格明顯和“匕首”不符,同時,美國提供給烏克蘭的愛國者系統還是早在1985年就裝備美軍的愛國者-2,攔截高超音速導彈的可能性極低,基本確定就是為了輿論作用。
然而,可別小瞧美西方的“輿論戰”,還真奏效了,現在已經有人開始質疑解放軍的高超音速導彈了。
01 / 一旦解放軍武力攻臺,高超音速導彈也會被擊落?
毋庸置疑,這個問題不能說是異想天開,但也確實不遠了。
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解放軍武力攻臺真的需要動用這種“壓箱底神器”嗎?尤其是上圖由官方公布的“東風-15B短程彈道導彈”(以下簡稱“東風-15B”)。
不要再奢求東風-21D/東風-17了,面對南口寬度只有400公里,北口寬度更是只有200公里的海峽,用它們倆完全就是“大炮打蚊子”,一是價格太貴,少說一發就能在上海湯臣一品買套房了,二是解放已經有了更趁手的裝備- -火箭炮。
熱愛軍事的朋友都知道,這個世界的火箭炮就只有兩款,一款是外國火箭炮,另一款就是解放軍的火箭炮。
從無制導到有制導,從70公里到超過500公里,對付海峽對岸簡直是既經濟還好用。
解放軍在結束不久的“海峽雷霆-2025A”聯合軍演中就使用了新型PHL-191箱式火箭炮攻擊了臺灣本島的某處能源碼頭的天然氣儲罐模擬陣地,16枚幾乎全部精確正中“十環”。
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把高超音速導彈當炮彈打,別說解放軍了,就算是美軍也沒打過這么富裕的仗。
其次,第二個問題就是一旦解放軍武力攻臺,肯定還會使用高超音速導彈,但是也基本不會被臺軍擊落,你覺得臺軍有這個實力嗎?
這不是飄,這是來自實力的自信,解放軍早就把臺軍摸了個“底掉”。
有一點得承認,臺軍的導彈預警能力確實還可以,2010年購買的探測4800公里的美國“鋪路爪”雷達,探測120公里的愛國者系統,以及還是從美國購買的探測300公里的“長白”雷達等等。
反導武器也很豐富,射程140公里的愛國者-2,以及253枚升級版的愛國者-3,外加射程80公里的“天弓-3”等等。
可問題是海峽太近了,就以北口的200公里為例,兩分鐘就能“天降神威”。
臺軍連預警都來不及,更別說攔截了。
02 / 烏軍“擊落”俄軍高超音速導彈,對解放軍究竟有什么警示?
很納悶一個問題:為什么胡塞擊中美軍航母一直有人不信,可是到了烏軍擊落俄軍高超音速導彈,以及臺軍有可能擊落解放軍的導彈,這兩個問題怎么就一直有人堅信不疑呢?
從2023年烏軍聲稱擊落“匕首”,時隔兩年都懸而未決,怎么在有些人嘴里就成定案了?
記住一點,正所謂有矛才有盾,美軍也好,烏軍和臺軍也罷,想要攔截高超音速導彈就必須先研制出高超音速導彈。
這里還有一個奇葩故事:2021年美國陸軍就接受了除了導彈之外的其他所有LRHW系統。
顧名思義,LRHW翻譯成中文就是“遠程高超音速武器”,性能指標確實很高,射程4500公里,速度8—10馬赫,目標也清清楚楚,計劃在2025年底服役,可問題是好幾次測試都失敗了,年底很難服役,保守估計還需要5年。
如果非要說對解放軍有什么警示,其實還真有一個。
就是防止美軍利用超高音速無人機搭載小型武器進行攔截,這個方法可不是無中生有,曾經出現在權威期刊《航空航天技術》上面。
但是要讓有些人失望,這個方法是由中國科研人員提出來的。
面對解放軍已經成體系、成規模的發展出了高超音速家族,不是一枚兩枚,而是幾十枚上百枚,美軍怎么防?
美軍根本沒有參考,別說實彈測試了,連全尺寸模型都做不出來,F-47就是例子。
特朗普敢拿著一張圖片就在全世界面前高調曝光,幾天又過去了,有關F-47的信息還只有那一張圖片。
歸根結底,現在各種消息滿天飛,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要當“墻頭草”,看到什么消息就往哪邊倒。
在兩岸統一成為定局的大背景下,某一款武器不可能成為“救命仙丹”,賴清德終將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作為華夏兒女要相信自己的實力,不要再看著那山高了。
對此,你怎么看呢?
歡迎友善點贊、關注、討論、收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