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里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形容時間像流水一般一去不復返。中國人在感慨時光如梭的變化中,也有如“白云蒼狗”這樣浪漫的詩詞字句。古人從流水、落花、季節更迭中體會時光的流轉,現代生活中的我們,也不乏這樣的感悟,“假期嗖一下就結束了”“下班后的時間一下就過去了”“周一真是度日如年”啊,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人們對時間有著不同的看法,那么是什么造就了這樣的差別呢?
為什么假期嗖一下結束了?
大家都說工作日前一個晚上是最難受的時刻,這不僅是大部分打工人的心聲,也是一種有科學依據的心理現象,即“假期迷思”。英國心理學家哈蒙德這樣解釋這種現象:一般人在放長假或嘗試新事物后,都會覺得時間過得比較快。因為在這期間所有的經歷,都會轉化成大量記憶,比日常生活要多,因此會令人產生錯覺,以為時間過得特別快。相反,上班或上學便會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慢。更直接的說法是,假期時人們的活動更為豐富,變化也更多,一天內起碼有六至九件經歷值得記住。而假期中產生的回憶數量,轉化到日常生活中,至少需要兩周時間才能達到。
實際上,時間的流逝并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只是在判斷時間流逝時,大腦會采用完全不同的方法。當人們回望過去的時光,就會對時間的長短快慢有一個評估,評估的依據就是新鮮事的發生。日子過得慢且讓人覺得難以忍耐,多半是因為經歷的一切太過普通熟悉。而到了假期,可能一天之間就有許多個記憶瞬間,記憶的存儲空間很快就被填滿。當大腦對這段時光進行回憶時,就會覺得經歷了很多,從而認為時間過得特別快。
為什么長大后感覺時間變快了?
同樣的,生活中大家也不乏這樣的認知:年齡越大,時間過得越快。小時候,感覺一年的時間很是漫長;長大后,一年的時間一下就過去了。社會上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點,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十歲到二十歲之間時間很長,二十歲到三十歲卻好像沒有前一個十年那么長,三十歲之后愈發體會到歲月不饒人。
對于這一現象,科學家們也給出了解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覺得時間變快是因為人的記憶力在逐漸下降。人類通常在十五歲到二十五歲累積最多的記憶,因為這也是大家體驗到最多人生新鮮事的期間,例如戀愛、工作和學校等。因此過了一段時間再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人生經驗,通常會有時光飛逝之感。
是什么在左右你的感受?
我們都知道,時間的流逝不可改變。但有的時候,我們感覺時間一下就過去了,有時候卻感覺度日如年。之所以造成我們對其不同的感知,是多種因素造成的。
1.所處的環境不同。
心理學家瑪麗·塞貝戈認為:機械化的生活規律給人們帶來了時間越過越快的感覺。當我們處于自己熟知的常規生活狀態時,大腦總是重復相同的活動,需要消耗的能量便相對較少。而大腦的某些區域涉及我們對時間的感知,這些區域活動的減少會降低對時間的敏感度。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長大之后感覺時間變快。因為大腦記錄新數據、處理和存儲信息需要更長的時間,年齡的增長就是不斷記錄新數據,長大之后,所接觸的新事物越來越少,因此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快。
2.心理狀態不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與一位美女坐在同一張公園的板凳上度過一個小時,會覺得才過去了一分鐘。但是,要是坐在火爐上,一分鐘都像是度過了一個小時?!笨梢?,人們對時間的感知,會受到人們所進行的活動以及心理狀態的影響。當我們感到舒適時,會減少能量消耗,大腦則運轉更加順暢且機械化,所以當我們心情愉悅時,“快樂總是短暫”,情緒是“強大的時間感知調節器”。
3.專注度不同。
有一位社會學專家認為專注度也在影響人們對時間的判斷。對時間不同的主觀感知取決于個體對他所做事情的投入程度。當一個人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同時從中收獲愉悅感,那么此時一定會覺得時間過得比在做討厭的事情的時候快。
4.疾病的影響
影響人們時間感受的還有疾病,如果一個人覺得時間過得比真實時間慢,則表明他的身體可能出現不適,反之亦然。
總之,我們都知道,時間是很公平的。它并不因為個人財富、學識、見地而產生區別,只是在主觀感受上存在區別。時光寶貴,珍惜時光,以更輕松愉悅的態度去生活,去擁有更多的精彩記憶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