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一顆顆種子被埋進土壤,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的無限希望。在這個充滿生機的時節,讓我們跟隨英國著名攝影藝術家列文?比斯(Levon Biss)的鏡頭,深入探索種子的隱秘世界,領略那些藏在微觀世界里的生命奇跡。
列文?比斯不僅是英國皇家攝影協會高級會士(FRPS),更開創了昆蟲超微距攝影技術,并發起 “微雕”(microsculpture)項目。他的第一本著作《牛津大學終極昆蟲圖鑒》,作為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超微距攝影的開創性作品,成功將自然與科學完美融合,一經問世便在英國、美國、德國等多個國家廣受贊譽,在國內豆瓣平臺上更是斬獲了 9.5 的高分。
憑借在昆蟲超微距攝影領域的卓越成就,列文?比斯受到了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的青睞。這一次,他將鏡頭對準了種子,讓種子的隱秘之美在鏡頭下綻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種子的隱秘之美》無疑是一本令人震撼的書籍。列文?比斯的每一張照片,都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在微距鏡頭的凝視下,那些原本肉眼難以察覺的種子紋理和質地,被完整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種子歷經數千年的驚人演化,通過這些照片變得觸手可及,讓我們對生命的奇妙有了更深的體悟。
書中這些令人著迷的種子,均來自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的植物標本館。這座始建于 1670 年的植物園,是世界著名的五大植物園之一,珍藏著 300 余年來從全球各地采集的 300 多萬份植物干標本,涵蓋了農作物、有毒植物、園林植物等各類植物和菌類,堪稱一座植物材料的 “圖書館”,對科學家研究植物和菌類的多樣性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那么,愛丁堡皇家植物園與列文?比斯是如何結緣的呢?植物園標本館館長戴維?哈里斯在參觀 “微雕塑” 展時,被列文?比斯昆蟲攝影作品中如珠寶般濃烈的色調深深震撼。當得知列文對拍攝種實類收藏品感興趣時,戴維立刻向他發出了參觀植物園的邀請。據戴維回憶,列文?比斯在檢視藏品時,專注的神情令人印象深刻,對標本的濃厚興趣更是溢于言表,短短幾秒鐘,便深深沉浸其中。
隨后,植物園耗時 6 個月,從 3500 份標本中精心篩選出 100 種植物果實與種子。列文?比斯將這些攝影對象放大至 80 倍,捕捉到植物表面豐富多樣的細節,照片的精細程度超乎想象。每張圖片還配有一段簡潔的科普文字,不僅反映了 100 多年來植物的采集狀況,展示了種子的傳播方式,還介紹了人類對植物材料的利用方法。
《種子的隱秘之美》的魅力,不僅在于微距攝影帶來的強烈視覺沖擊,更在于它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觀察視角。以往,人們觀察種子,更多關注植物的形態特征,以及樣品采集的日期和地點。而列文?比斯的鏡頭,讓我們得以窺探到包裹在果實內的細微構造。有的畫面呈現出植物如紙般的羽翼,或是其他有助于種子飛翔的輕盈結構;有的則展示了殘留的果肉狀物質,以及種子上的傷口和疤痕。
就拿 “木倫布” 來說,它又被稱為 “翅子樹”。新鮮果實的翅狀部分外部呈紅色,內部為金綠色,干枯后顏色逐漸由棕轉黑,質地薄如紙片,便于借助風力傳播。還有呈愛心形狀的 “黃色皮奎亞”,屬于夾竹桃科。圖片中的果實標本已經裂開并釋放了種子,因而呈現出奇妙的心形外觀。這種植物廣泛分布于季節性干燥的熱帶與亞熱帶草原森林中,但如今這些森林正面臨伐林造地的威脅。幸運的是,其厚厚的軟木質樹皮,為它在當地周期性的自然火災中提供了有效防御。
通過列文?比斯的工作,愛丁堡皇家植物園標本館的受眾群體,從單純的科研人員擴展到了更廣泛的大眾。在藝術與科學的交融中,我們見證了種子的隱秘之美,被其中的奇妙與震撼深深吸引。
在這個春天,不妨翻開《種子的隱秘之美》,讓這些神奇的種子,在我們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帶來靜謐而美好的力量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