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如果說2023年煤電企業的盈利還是"反彈"的話,2024年煤電是真的強勁復蘇了,煤電上市公司是賺得盆滿缽滿。
華夏能源網(公眾號hxny3060)注意到,近日,五大發電集團旗下旗艦上市公司發布財報,其中,華能集團旗下華能國際凈利潤101.35億元,華電集團旗下華電國際凈利潤57.03億元,大唐集團旗下大唐發電凈利潤45.06億元,國家電投旗下中國電力凈利潤33.64億元。
當然,上述五大上市公司的發電業務,都是既有火電又有新能源,因而,煤電是不是強勁復蘇還要摘除新能源業務的影響。可喜的是,即使是拋開新能源業務的影響,煤電的盈利在2024年仍是翻天覆地的增長。
相比于2021年、2022年的全行業巨額虧損,煤電重新實現盈利當然是件大好事。然而,煤電強勁復蘇也并非是一勞永逸的,更加難弄的問題還在于,煤電強勁復蘇背后有著隱秘而又高昂的代價。
不一樣的煤電復蘇
煤電的真實境況如何,"煤電一哥"華能國際是最具代表性的。截至2024年底,公司可控發電裝機容量1.45億千瓦,其中煤電裝機容量為9314萬千瓦,風電、太陽能合計3800萬千瓦。
2024年,華能國際實現營業收入2455.51億元,同比下降3.48%;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1.35億元,同比增長20.01%。
值得注意的是,在華能國際101億元的凈利中,煤電增利影響特別巨大。2024年,華能國際煤電利潤總額為71.38億元,同比大增1548%。
而在2023年,華能國際的煤電業務盡管也實現了盈利,但是含金量跟2024年無法同日而語。
2023年,華能國際實現營收2543.97億元,同比增長3.11%;歸母凈利潤84.46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14.33%。84.46億元也不少了,但問題是,煤電盈利占比有多少呢?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2023年底,在華能國際可控發電裝機容量1.36億千瓦當中中,煤機裝機容量為9328萬千瓦。然而,這么多的煤電裝機盈利僅僅為4.33億元。這一數字尚不及規模小了很多的氣電,氣電還貢獻了7.77億元盈利。
2023年,在華能國際的84億元盈利構成中,風電太陽能占到了80億元,這也愈顯煤電4.33億元盈利的微不足道。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華能國際煤電電量逾4000億度,在總發電量中占比接近85%,這對電力保供功勞甚大。
2023年,華能國際煤電業務仍處在困境之中。華能國際管理層介紹稱,上半年,公司部分區域煤電仍處于虧損中,在華能國際23個煤電資產分布區域中,一季度有11個區域虧損,二季度仍有9個區域虧損,包括黑龍江、遼寧、華北、山西、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和甘肅。
對煤電企業2023年表面上的盈利復蘇,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首席專家陳宗法一針見血地指出:盡管各大發電央企財報顯示已經整體扭虧,但實際上煤電企業并未從根本上擺脫困境。
當時,煤電仍有45%左右的虧損面,而且虧損額巨大;發電邊際貢獻為負、經營凈現金流為負、經營凈現金不足支付利息的煤電企業更是比比皆是;累計虧損(特別是2021-2022年的巨額虧損)還沒有消化,一些企業嚴重資不抵債;煤電板塊的盈利水平與其在電力行業中的地位、作出的貢獻極不匹配。
對比孱弱的2023年,2024年煤電的盈利能力強勁復蘇了。華能國際總凈利101億元中,煤電就貢獻了71億元。數字是最直觀的證明。
強勁盈利來自哪里?
幾乎是貫穿了整個"十四五"的這一波煤電盈虧"過山車"行情,主導力量是燃煤價格。
2021年,國內煤炭市場整體趨緊,當年2月底5500大卡動力煤港口價格約570元/噸,3月起價格持續上漲,10月中旬曾一度沖高至歷史最高點2600元/噸,較年初上漲近3.6倍,后又在年末回落至793元/噸,但這一價位仍高于國內多數電廠的盈虧平衡線。
在煤價瘋漲之下,2021年和2022年電力央企煤電業務分別虧損超千億元和660億元。2021年,光是五大發電集團旗艦上市公司,集體虧損就接近300億元。這當中,華能國際的虧損最觸目驚心,2021年和2022年先后虧損102億元和74億元。
2024年煤電盈利能力得以徹底復蘇,背后最大的原因也還是煤價。
過去兩年間,國家高度重視能源安全供應工作。央企充分釋放優質煤炭產能,2024年全國原煤產量47.8億噸;關稅減免降低企業進口成本,進口煤供應量創下歷史新高。內外兩方面作用下,煤炭供應總體穩定。
另外,受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傳統非電行業需求放緩等因素影響,煤炭消費增速有所放緩。煤炭市場供需形勢持續改善,煤炭價格波動下行。全年北方港口5500大卡動力煤年度均價重心在840-860元/噸,同比回落110元/噸左右。
華能國際財報則顯示,2024年國內煤炭供需關系不斷改善,價格中樞下移,境內火電廠售電單位燃料成本為300.31元/兆瓦時,同比下降8.00%。
財報還顯示,華能國際境內營業成本同比減少111.59億元,降幅5.61%,主要原因是境內燃料成本同比減少138.81億元,降幅9.40%。
另一個影響煤電盈利的因素是容量電價。但是,容量電價對煤電盈利復蘇的影響,不宜過高估計。
2024年之初,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首席專家陳宗法曾專門撰文指出,容量電價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按照30%、50%、70%……階梯狀分步實施的方法來推進。而且,容量電價獲取資格考核極其嚴苛,很多燃煤機組根本就拿不到這筆錢。
盡管文件明確每千瓦煤電容量電價330元,但是,"煤電容量電價按照回收煤電機組一定比例固定成本的方式確定",2024~2025年26個省區為30%左右即每年每千瓦100元,7個省區為50%即每年每千瓦165元,綜合平均109元,折合度電2.85分,只占全部固定成本的33%。
復蘇代價不容忽視
在煤電盈利能力強勁復蘇的同時,兩個數字也在引發擔憂:一個是煤電的電量占比,一個是煤電的利用小時數。業界之所以關注這兩個數字的動態,是因為它們影響著"雙碳"目標的實現。
中國實現"雙碳"的戰略路徑,首先就是要在發電領域實現新能源逐步替代煤電。
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2024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98521億千瓦時,其中火電發電量62069億千瓦時,在總電量中的占比仍高達64%左右。新能源方面,風電發電量9968億千瓦時,太陽能發電量8383億千瓦時,兩者合計占總電量的18.4%。
在"雙碳"目標提出的2020年,火電發電量占比是接近70%。應當說,4年時間從70%下降到現如今的64%,是很大的成績。但同時也應看到,火電總電量占比的下降還是太緩慢,尤其是相比于新能源裝機的突飛猛進。
煤電發電量占比下降以及風光新能源發電量占比上升的緩慢,也反應到了火電的利用小時數上面。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2024年中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4400小時,同比2023年僅降低了76小時。
4400小時的火電利用小時數,就是跟過去比也不低。2013年至2016年,我國火電利用小時數逐年降低,2016年火電平均利用小時數更是降至4165小時,創了50年新低。
為什么火電利用小時數的逐步下降具有重要意義呢?
這是因為,在2030年前后,由于電力保供以及支撐調節新能源的需要,煤電裝機都會緩慢增長,但是,為了實現"雙碳"目標,需要不斷調降煤電的發電量占比,這就意味著煤電的利用小時數必須要逐年下調,同時增強煤電的靈活性改造。
2024年1月份,發改委出臺指導意見,要求加強電網調峰儲能和智能化調度能力建設。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深入開展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提出到2027年存量煤電機組實現"應改盡改"。
《"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也提出,到2025年,靈活調節電源占比達到24%左右、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最大用電負荷的3%—5%。這個靈活性電源也只能是煤電。
然而,煤電靈活性改造還是難以滿足快速增長的新能源發展需要。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9.2億千瓦,其中靈活性電源裝機容量約為4.96億千瓦,靈活性電源占比16.9%,遠低于歐美國家的18%—50%,且距離24%的靈活性調節電源目標仍有約2.05億千瓦的改造缺口。
并且,隨著中國風光等新能源裝機快速增長,未來,電力系統對靈活性調節電源的需求比例將進一步擴大。按照中國電力規劃設計總院測算,2030年—2040年,僅對照24%的目標,靈活性調節電源都存在1.56億千瓦—2.02億千瓦的缺口。
煤電利用小時數未能有效調降,反映出煤電靈活性改造進展太緩慢。煤電電量占比下降緩慢,與煤電利用小時數調降緩慢,本質上是一件事,而這件事又影響到"雙碳"目標的如期實現。
在煤電盈利強勁復蘇后,煤電電量占比以及煤電利用小時數,會不會固化下去?這是業界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路上,最不應該付出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