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這兩天呢,胖胖刷到九派新聞的一條報道:
4月6日,四川攀枝花一位高二學生家長在“問政四川”平臺留言,說孩子學習任務重,學校要是實行周末雙休,會影響孩子考大學。
大意就是:別休了,快繼續卷。
其實胖胖是很不理解這種自己卷不過,就卷孩子,把自己的焦慮,強加到孩子身上,包裝成愛的行為。
但換一層想想,這家長的焦慮是真實的,但他們被迫焦慮,是因為他們也被系統性內卷收割。
像這幾年,“不能休息”“不配輕松”的情緒、語調,已經滲透到了教育的每一寸肌理里。
胖胖認為最典型的謬誤是這個:“別人家孩子周末在補課,我們家不學就落后了。”這其實是個零和焦慮,它制造了一種錯覺:
孩子的成功,靠的不是效率、興趣和思維能力,而是純粹靠堆時間、堆卷子、堆熬夜。
說白了,就是把“努力”異化成“折騰”。
可問題是,真相恰好相反。
研究早就發現,青少年的學習效率和心理狀態,和睡眠、休息密切相關。
長期處于高壓下,成績未必能提高,反而容易出現注意力下降、情緒波動、厭學、甚至抑郁的風險。
你說說,一個周末都沒法正常休息的孩子,真的能學得更好嗎?
還是說,只是看上去“更聽話、更忙碌”,實則是在燃燒自己的健康,喂養大人的焦慮?
所以這里面并不是家長自己想讓孩子卷成陀螺,家長只是系統性內卷焦慮的承接者。
這一套“誰休息誰完蛋”的敘事,是被有意灌輸的。誰在灌?
減負一出,線下補課不行了,轉頭打感情牌、打“家長內疚”牌,你不補是你對孩子不負責任。
加上身邊人孩子還在卷,“某某凌晨三點還在刷題”。
而學校,怕得罪家長,怕被說“不上心”,所以偷偷組織“家長自愿補課”,搞“擦邊球”。
所以胖胖才說,家長是焦慮的接盤俠。
孩子累,家長也心疼,可他們不敢不焦慮。
因為周圍人都在奔跑,一旦停下來,好像就成了“耽誤孩子一生”的罪人。
這不是“愚蠢”,而是一種被逼無奈的理性崩潰。
咱們再扯扯,周末雙休,真的是“耽誤了孩子”?
我們必須厘清一個基本邏輯:
周末休息,是學生最起碼的權利,高強度的腦力勞動,理應有充足的恢復期。
成年人上五休二都要抱怨累,難道高二的孩子不累?
他們的任務更重,時間更緊,身體還在發育,心理還在成型。
退一步講,即使從“升學率”看,真正能決定孩子命運的,不是有沒有雙休,而是教學內容、師資水平、學習方法、家庭環境、心理狀態……
你以為剝奪孩子休息就能讓孩子上985?
結果可能只是多了一批“高分低能”“體弱多病”“情緒瀕臨崩潰”的學生。
有必要嗎?值得嗎?
所以,讓孩子放棄周末,本質上是家長在“投資性焦慮”中溺水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現實:
大多數家長并不是為了控制孩子,而是怕孩子“輸不起”。
怕自己沒給夠資源,怕錯過最好的窗口,怕哪天孩子埋怨“你不夠狠”。
這種恐懼感,被商家、周圍人、媒體不斷放大,最后形成了一種令人絕望的幻覺:
“只有逼孩子拼,才算盡責。”
于是就有了家長跑去平臺留言,懇求取消雙休,他們不是想孩子吃苦,而是害怕孩子以后埋怨自己。
所以這里真正該被質疑的,是各方各面把教育變成內卷競賽的邏輯。
你像胖胖經常刷到很多地方“雙休”最后都變成了:
“表面雙休,實際變相上課”,甚至“補課外包給機構”,搞“自愿”,最后還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
所以問題的核心不是“雙休好不好”,而是能不能真正落實雙休,保護學生基本休息的權利。
否則,只要“有需求”,就能名正言順地上課,內卷,家長越來越焦慮,孩子壓力也越來越大。
周末雙休,不是特例,不是例外,不是福利,而是最低限度的人性化安排。
如果連“孩子周末能不能休息”都要家長去主動申請內卷,那這不是進步,是倒退。
教育要培養的是有獨立人格、有判斷能力的人,而不是一群能熬、能忍、能背誦、能內耗的“標準化產品”。
我們今天爭的不是那兩天假期,而是:
孩子有沒有休息權?
教育能不能不靠加班堆KPI?
這些才是我們該問的。
家長呢,在胖胖看來也不是壞人,而是他們是最容易被情緒綁架的一環。
他們既愛孩子,也怕孩子被社會落下。
但這正是問題癥結所在:
愛,不能建立在恐懼之上。
我們要做的,不是比誰更狠,而是問一句:
我們真的需要這么卷,才能培養一個好學生嗎?
如果連一個正常的周末都成了奢侈,那我們就是在用一代人的青春,交換一種幻覺。
誰都以為自己在掌舵,其實我們都在沉船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