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國常見的傳染病之一,一旦進展為肝硬化、肝癌或肝衰竭,將會嚴重危害健康。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也難免會與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攜帶者接觸。
而很多人一提到乙肝,首先想到的就是傳染病,避之唯恐不及,也有不少人提出疑問:“女朋友是乙肝病毒攜帶者, 我會被傳染上乙肝嗎?”我們一起來探討下這個問題。
先明確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區別
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攜帶者之前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乙肝攜帶者只是人體攜帶了這個病毒,但并未對肝臟造成傷害,肝功能還處于正常狀態,人體也沒有相關癥狀。
而乙肝患者,顧名思義就是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人,并且正在發病,肝臟處于受損狀態。
乙肝病毒攜帶者和乙肝患者都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乙肝病毒攜帶者是沒有發病的人群,而乙肝患者是已經發病需要治療的人群 ,兩類人群可以互相轉換。
乙肝病毒攜帶者有傳染性嗎?
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傳染性要根據乙肝病毒定量指標來確定,乙肝病毒DNA定量越高,傳染性越強,這個病毒定量越低,傳染性弱。
如果身邊人有乙肝病毒攜帶者,大家還是需要檢測自身有沒有抗體,若沒有則需要接種疫苗了。
乙肝的傳播途徑
乙肝的傳播途徑主要有3個:母嬰、血液 (包括皮膚和黏膜微小創傷) 和性接觸傳播。
血液傳播:通過血液和血制品傳播。譬如你的手有傷口,而且恰巧又碰到乙肝患者的血液,那就要引起警惕。
母嬰傳播:多數是胎兒在分娩過程中被感染或宮內感染。母親為乙肝病毒攜帶者或患者,嬰兒出生后需在24小時內注射乙肝疫苗和高價效的免疫球蛋白等。
性傳播:沒有防護的性行為,實際也有微量的血液暴露,導致乙肝傳播。
另外乙肝不會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所以與乙肝病毒攜帶者正常生活,或者在工作、學習上的接觸,如一起吃飯、握手等正常社交,是不會感染乙肝的。
哪種情況下需盡快進行抗病毒治療?
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中:只要乙肝病毒DNA檢測結果為陽性,丙氨酸轉氨酶(ALT)升高(排除其他原因),就應啟動抗病毒治療。
丙氨酸轉氨酶正常,也不可以掉以輕心,如果患者存在高危風險因素,或肝臟出現炎癥、肝纖維化,也要盡快進行抗病毒治療。
抗病毒藥物中恩替卡韋、富馬酸替諾福韋酯、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為首選的NAs藥物,可強效抑制病毒復制,改善肝臟炎癥,安全性較好,總體的耐藥率發生較低,長期應用可顯著減低肝硬化并發癥和 HCC 的發生率,減低肝臟相關和全因死亡率。
(特立暉)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片作為富馬酸替諾福韋酯的升級產品,耐藥性更低、副作用更小,能更集中的“靶向”肝臟,減少對肝臟的損害,在美國被批準用于HIV-1暴露前預防(PrEP)。
避免乙肝病毒感染,平時如何做好預防?
1. 注意個人衛生,禁止共用牙刷、剃須刀等個人用品。
2. 禁止在非正規單位使用未經消毒的器具,進行創傷性操作,如潔牙、紋身、打耳洞等。
3. 使用注射器時,應一針一管一用,不共用注射器。
4. 禁止使用未經嚴格檢測的血制品和輸血。
5. 杜絕無保護的性行為。
6. 對于高危人群提前預防性接種乙肝疫苗,定期進行乙肝血清學標志物檢查。
注意飲食以清淡易消化,有營養的食物為主,忌刺激性,辛辣,陰寒的食物。平時的生活中注意放輕松,少熬夜,注意休息,多吃水,適當的運動。飲食生活的無規律,外邪入侵,體內寒氣增加,膽汁減少,食物在腸胃很難消化,并且膽汁逆行入胃與胃酸作用對胃黏膜憑障產生破壞,形成胃的不適,繼續上行對食管黏膜憑障也產生破壞,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咽為之使。膽汁和毒素是肝分泌和分離出來的,通過膽囊收縮排出體外,膽不好,就會使得部分膽汁和毒素滯留肝內,影響肝的正常代謝,繼而導致肝的局部損傷,短期是感覺不到的,其會自行修復,根源在膽,膽調養好了,肝也會逐漸恢復正常。
生了病盡量選擇中藥,西藥對肝的傷害很大。有時間到鄉下挖點灌南苦菜回來燒湯喝,用時加紅糖哦,原產地連云港灌南,葉子背面有白色絮狀物,晚上盡量不要熬夜,早點休息。經常舒展舒展筋骨,有利于強身健體,也有利于祛除心中的郁悶之氣。
總之,大家對待乙肝不要談之色變,唯恐避之不及,只要正確認識乙肝病毒的傳染途徑,完全可以與乙肝患者正常接觸、共同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