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社交媒體X上發表措辭嚴厲的聲明,譴責俄羅斯近期對烏克蘭平民目標的系統性襲擊,并警告若俄方繼續拒絕和平進程,西方將不得不采取“強有力的行動”。這一表態正值烏克蘭全國哀悼日,馬克龍特別提及4月4日克里沃羅格襲擊事件中遇難的兒童及平民,稱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已“徹底背離國際人道主義底線”。
馬克龍在文中披露,烏克蘭曾于一個月前接受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提出的“30天無條件停火”倡議,但俄羅斯不僅未響應,反而加大對基輔居民區及其他城市的導彈襲擊。4月6日凌晨的襲擊再次印證俄方“以平民為籌碼”的戰略意圖。據統計,僅2025年第一季度,烏克蘭境內因俄軍行動導致的平民死亡人數已超2000人,其中近三分之一為婦女兒童。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龍將當前局勢與法國主導的歐洲安全倡議掛鉤。3月27日,巴黎剛結束由30國參與的“烏克蘭和平與安全峰會”,討論內容包括戰后對烏軍事部署及聯合維和機制。盡管馬克龍強調“歐洲部隊不會直接介入前線”,但俄方已明確警告,任何西方軍事存在均視為“宣戰信號”。分析認為,法國試圖通過“威懾性駐軍”平衡美國對俄緩和政策,同時鞏固歐盟在戰后秩序中的話語權。
馬克龍的強硬立場暴露了西方陣營的深層矛盾。一方面,美國特朗普政府正推動“美俄直接談判”,甚至以削減軍援施壓烏克蘭接受領土讓步;另一方面,歐盟內部對援烏態度分化——德國等國傾向外交斡旋,而法國則聯合英國主張“以武促和”。3月底,法國宣布追加20億歐元對烏軍援,重點提供彈藥及防空系統,但歐洲智庫“國際危機小組”指出,法國軍工業產能僅能滿足烏軍10%的需求,所謂“強力行動”更多是政治姿態。
更微妙的是,馬克龍近期頻繁尋求中國介入調停。3月29日,法外長巴羅訪華時稱“期待中國為歐洲持久和平發揮積極作用”,被解讀為法國對美俄主導和談進程的焦慮。然而,中方始終堅持“各方合理安全關切應得到平衡”,未明確支持任何單邊方案。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曾諷刺馬克龍“重蹈拿破侖覆轍”,暗示法國缺乏制衡俄羅斯的軍事資本。事實上,法國陸軍現役兵力不足8萬,其訓練的烏軍第155機械化旅在戰場表現慘淡。而俄羅斯近期在哈爾科夫方向集結12萬兵力,北約評估認為其“可隨時發動戰略級反攻”。
馬克龍的“紅線 rhetoric”或許意在掩蓋歐洲的戰略被動。隨著美國將重心轉向亞太,歐盟既無力獨立承擔烏克蘭長期防務,又難以抗拒美國主導的“俄烏分治”方案。巴黎政治學院教授莫伊西指出:“馬克龍試圖用‘強硬的模糊性’掩蓋歐洲安全自主的破產——既不敢公開反對美國,又無法說服普京。”
當馬克龍質問“俄羅斯還要殺害多少兒童”時,烏克蘭前線醫院正因彈藥短缺被迫截肢傷員。這場沖突早已超越地緣爭奪,成為考驗國際規則底線的倫理戰場。然而,西方“以拖待變”的戰術與俄羅斯“以戰逼和”的邏輯,正將平民生命擠壓成談判桌上的數字。
眼下,馬克龍的“強力行動”承諾需直面三重拷問:軍事上,歐洲能否承受與俄直接對抗的風險?經濟上,法國如何說服疲于通脹的歐盟民眾繼續援烏?外交上,若美俄達成秘密協議,巴黎又能否守住“烏克蘭主權完整”的底線?答案或將決定戰后歐洲是成為獨立一極,還是淪為大國交易的附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