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小香玉陳百玲先是和第二任丈夫王為念離婚,后是奶奶常香玉離世。
不僅要收回她的親傳弟子身份,更要收回她的藝名。
短短一年時間內,小香玉的人生從云端跌落谷底,感情和事業雙雙受挫,她也因此差點一蹶不振。
只是如今21年過去,小香玉不僅把豫劇《花木蘭》選段唱進了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而且還獲得了第 39 屆華鼎獎全球最佳戲曲藝術家獎。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年里她還收獲了家庭上的幸福,升級成為了一名媽媽。
對她來說,被奶奶收回藝名并不是結束,而是她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01
小香玉原名叫陳百玲,1965年出生于河南鄭州的一個戲曲世家,父親陳金榜是常香玉的繼子,母親也是一個戲曲演員。
剛開始的時候,小香玉并沒有和常香玉住在一起,但她從小就知道,她有一個很了不起的奶奶。
抗美援朝時期,常香玉曾以一己之力,通過唱戲籌集15個億,為志愿軍戰士捐贈了一架飛機,至今還陳列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館內,
德藝雙馨,是整個河南的驕傲。
小香玉以奶奶為榜樣,很小就立志學習豫劇,把奶奶的常派藝術發揚光大,所以在十歲那年,她執意要報考河南省藝術學校,
可是除了奶奶常香玉,其他人全都反對。
小香玉說,她成長的年代正是特殊時期,父母都是搞文藝的,他們被整怕了,不想看到自己剛被收拾完,孩子又繼續挨收拾。
但是小香玉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到了第二年的時候,她干脆悄悄瞞著家人,報考了河南省藝校,
憑借一副好嗓子,順利被錄取。
見此情形,父母也只能無奈嘆氣,出生于像他們這樣的文藝家庭,可能這就是小香玉的命,
相比唱戲,父母更希望她將來學一門技術,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四年之后,小香玉被分配到鄭州市豫劇團工作,正式成為了一名豫劇演員,頭頂常香玉孫女的光環,她不敢有絲毫懈怠,
生怕給奶奶丟臉。
兩年之后,勤學苦練多時的小香玉終于迎來出頭之日,憑借經典劇目《花木蘭》一夜成名,戲票更是賣到了五塊錢一張。
小香玉和常香玉并沒有血緣關系,可她的扮相卻和常香玉很像,就連臺風和唱腔都如出一轍,很多觀眾感嘆:
“這不就是常香玉嗎?怎么叫陳百玲?”
此時,常香玉也開始重視這個頗有戲曲天賦的繼孫女。
02
小香玉成名時只有17歲,而常香玉已經年近六十,流派傳承迫在眉睫,于是她把希望放在小香玉身上。
“小香玉”這個藝名,也是這個時候為她取的,希望她能繼承和發揚自己的衣缽。
可是小香玉并不買賬。
她說:“我覺得陳百玲已經成名,干嘛要叫小香玉啊,連個姓都沒有。”
常香玉只當她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還不懂得這個藝名的含金量,就憑這三個字,足以讓她在藝術的道路上暢通無阻。
就連一些領導也來勸小香玉,她這才接受這個藝名。
在以后的幾年里,常香玉把小香玉接到自己家,一板一眼,一腔一調的親自教導,甚至就連一個眼神,都要在奶奶的監督下練習很久。
有時接受不了奶奶的嚴苛,小香玉還會半夜跳墻逃走,讓奶奶哭笑不得,但她也逐漸理解奶奶的苦心。
1987年,才22歲的小香玉就已經是河南省豫劇團一團團長,不僅登上了春晚的舞臺,還被香港媒體稱為“亞洲最佳女演員”。
不僅如此,小香玉在《花木蘭》《五女拜壽》《拷紅》《鴛鴦戲水》等經典劇目中擔任主角,被譽為最優秀的常派傳人。
1988年,小香玉在拍豫劇電影《鴛鴦戲水》時,和劇中的男主角吳臣民戀愛了,吳臣民長相帥氣,扮相俊雅,
一下就征服了小香玉的內心。
可是不久之后,小香玉在全國豫劇大獎賽中奪冠,名氣再上一個臺階,父母也開始覺得,吳臣民不管是自身條件還是家庭條件,都配不上小香玉,
因此反對兩人在一起。
那時小香玉情竇初開,再加上年少成名,開始產生逆反心理,她不想永遠活在奶奶常香玉的陰影之下,迫切的想要證明自己。
1989年,小香玉不顧家人甚至奶奶的反對,從河南豫劇團辭職,到山西太原擔任豫劇團的名譽團長和主演,
不久之后自作主張,和吳臣民結婚了。
而吳臣民也跟著小香玉調往山西太原,成為她手底下的一名小兵。
03
小香玉性格強勢,又迫切想要證明自己,這為她的第一段婚姻埋下隱患。
婚后吳臣民提出想要一個孩子,但卻遭到小香玉的拒絕,她訓斥丈夫:
“現在正是發展事業的好時機,你就不能多想想工作嗎?”
不僅如此,脾氣火爆的小香玉還經常當著眾人的面批評丈夫,讓丈夫下不來臺。
雖然她說得很清楚,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兩者要分開,可又有哪個男人能受得了這樣的氣。
1990年,小香玉再登春晚,兩年后又獲得全國戲曲梅花獎榜首,由她主演的電視劇《常香玉》還獲得了“五一工程”大獎。
在那幾年,小香玉的事業蒸蒸日上,壓得丈夫抬不起一點頭。
1993年,吳臣民向她提出離婚,她哭著答應了,
她一直忙于工作,也明白和丈夫之間的那點感情早就沒有了。
離婚之后,小香玉致力于豫劇的發展和傳承,在山西成立了小香玉希望藝術學校,
這是全國第一所全部免費,專門招收孤兒和“山里娃”的藝術學校,
小香玉親自擔任校長。
為了創辦這所學校,小香玉可以說是付出了所有心血,把自己的幾十萬積蓄全部投了進去,
就在此期間,她認識了第二任丈夫王為念。
王為念比小香玉大6歲,也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當時正在山西黃河電視臺擔任主持人,他非常欣賞小香玉的性格,
便主動向她發起追求。
王為念在山西根基深厚,很快就成為了小香玉眼里的“神人”,他只需要動動嘴皮子,不僅給學校搞來了練功用的鏡子,甚至還拉了一筆贊助。
有他的幫忙,辦學所需要的各種繁瑣手續很快搞定,小香玉藝術學校也如火如荼的辦了起來,兩人的感情也逐漸升溫。
之后幾年,小香玉大膽創新,在傳統豫劇的基礎上創作了豫劇小品,由她帶領學生排練的《辣椒情》《大喜臨門》《歡慶鑼鼓》《俺請老師吃年飯》等節目,深受觀眾的喜愛。
不僅如此,她還帶領學生多次登上春晚,小香玉藝術學校也徹底打響了名氣。
2000年,在經過六年的愛情長跑后,小香玉和王為念領證結婚,不久之后,王為念調到了北京工作,小香玉也把藝術學校搬到了北京。
可是和很多夫妻一樣,只能共患難,卻敵不過日常的柴米油鹽,小香玉搞事業是一把好手,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妻子。
有時兩人鬧了矛盾,說不過王為念的小香玉就直接動手,多次把王為念的臉抓傷,讓他無法正常錄制節目,
為了顧及臉面,王為念只能想各種理由蒙混過關。
甚至有一次,小香玉火氣上來,直接掰斷了他的眼鏡,王為念高度近視,迫于無奈,只能用一根繩子綁在眼鏡上,勉強錄完了節目。
再加上兩人沒有孩子,缺少維系感情的橋梁,在2004年的時候和平分手,念舊情的王為念選擇了凈身出戶。
離婚后,小香玉淚流滿面,開著車在公路上轉悠,她何嘗不知道,她是真的錯失了一個好男人。
她也開始反思,可能兩人的婚姻從剛開始就不純粹,她能嫁給王為念,更多的因為王為念在事業上對她的幫助。
禍不單行,就在兩人離婚后不久,奶奶常香玉也因病去世了。
04
同年6月,在常香玉的追悼會上,有媒體發現極為不尋常的一幕。
作為常香玉的繼孫女,常派藝術的重要繼承人,小香玉卻在遺體告別環節提前離場。
一直到一年以后,常香玉的律師首次公開她的一份聲明,不僅要收回小香玉的親傳弟子身份,而且還要收回她的藝名“小香玉”。
所有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這祖孫倆之間早就有了嫌隙。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她一蹶不振,人生也跌入谷底。
其實早在1997年的時候,常香玉就對小香玉產生了不滿。
當初給小香玉取藝名的時候,常香玉就提出一個要求,她要經常排演《花木蘭》《拷紅》《白蛇傳》這三個代表劇目。
剛開始挺好,常香玉也很滿意,可自從小香玉藝術學校辦起來之后,小香玉就不按規矩辦事了,并且反駁常香玉:
“奶奶,現在時代變了,豫劇沒有發展前途了,我不能再搞你那老一套了。”
其實小香玉也有自己的苦衷,她要為藝術學校的孩子們負責,想要讓他們將來有飯吃,就要順應時代。
這和常香玉的想法背道而馳。
常香玉和丈夫陳憲章共有5個子女,但只有小女兒常如玉有唱戲天賦,而且領悟能力驚人,但她并不想繼承母親的衣缽,不想唱豫劇。
因為這件事,母女兩人的關系鬧得非常僵,有一次常香玉脾氣上來,經常直接沖進廚房抄起了菜刀,嚇得丈夫大喊:
“你還不趕緊跑。”
因為常香玉逼得太緊,生怕自己的常派藝術失傳,硬生生把女兒常如玉逼得遠走美國,并且在美國結婚生子。
常香玉心里窩著氣,每次女兒給她打電話,她總是冷冰冰的,永遠只有一句話:
“我很好,不用你管。”
這讓常如玉非常無奈。
一直到十幾年之后,也就是1997年,常如玉在美國突然看到一篇報道,上面說:
“常香玉的豫劇藝術正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可能成千古絕唱。”
看到這條消息,也已經當了母親的常如玉突然感同身受起來,覺得自己母親常香玉,此時一定很心痛。
于是這一年她返回國內,向母親低頭:
“媽,我想通了,我現在學戲,還來得及嗎?”
常香玉激動落淚,她的晚年又有了新的寄托,就像當初教小香玉一樣,又親力親為的教導女兒。
可是常如玉畢竟年齡大了,因此常香玉也只能順其自然,不抱太大的期望。
由此就可以看出,常香玉對藝術的追求和傳承有多執著,因此小香玉也能理解奶奶對自己的“愛之深,恨之切”。
祖孫兩人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只是走了不一樣的路。
05
離婚、奶奶去世、被收回藝名,小香玉逐漸收起鋒芒,但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她要走一條和奶奶不一樣的路。
于此同時,一個比她小5歲,名字叫樊澤峰的男人來到她身邊,照顧她,安慰她,很快就讓她重新振作。
樊澤峰也是山西人,經商多年,是小香玉的粉絲,當得知小香玉離婚之后,他就立馬來到她身邊,向她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看著這個比自己小,卻看上去非常成熟的男人,她哭了,經歷兩段失敗婚姻之后,她也迫切的想要一個家。
2007年,42歲的小香玉再次成家,并且在第二年生下兒子。
在有了兒子之后,小香玉身上的母性被喚醒,終于學會了平衡事業和家庭的關系。
結婚多年,和丈夫的感情一直都很穩定幸福。
最近幾年,小香玉頻繁登上綜藝節目,以評委的身份傳播戲曲文化,挖掘戲曲新人,
除了唱戲,她還辦學校,拍影視劇,出專輯,演小品,做公益,成為了一專多能的藝術家。
對小香玉來說,奶奶常香玉是她永遠無法翻越的一座高山,這是她的幸運,同時也是她的不幸。
既是奶奶成就了她,也是奶奶為她敲響了警鐘。
雖然藝名被奶奶收回了,但也讓她始終記得,堅持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方式把戲曲藝術傳承下去。
其中的艱辛,很多戲曲演員都懂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