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條約往往是國家命運的見證者。有的條約帶來了和平與繁榮,有的卻刻下了屈辱與傷痛。在這些條約中,《璦琿條約》無疑是讓人最難以釋懷的一頁。
1858年,清朝在不費一槍一彈的情況下,將相當于17個臺灣大小的土地割讓給了俄羅斯。這不僅是一次領土的巨大損失,更是中國近代史上恥辱的象征。而更令人感慨的是,俄羅斯的一些城市至今仍在慶祝這一“勝利”,仿佛歷史的那道傷疤從未愈合。
風雨飄搖的清朝:內憂外患交織
19世紀中葉的清朝,可以說是內外交困,風雨飄搖。內部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外部有列強的步步緊逼,國力衰弱到了極點。
1850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洪秀全帶領的農民軍打著“拜上帝會”的旗號,從廣西一路北上,1853年攻占南京,建立政權,號稱“天京”。這場起義規模空前,席卷了大半個南方,給清朝的統治帶來了致命打擊。清廷忙著調兵遣將,鎮壓叛亂,財政和軍力都被拖得筋疲力盡。
除了太平天國,北方的捻軍也在1853年左右開始活動,活動范圍覆蓋山東、河南、安徽等地,經常與太平軍遙相呼應。西南地區,云南的回民起義、貴州的苗民起義也此起彼伏。清朝的地方官員疲于應付,根本無力顧及其他事務。
如果說內部的起義是清朝的“內傷”,那外部的侵略就是“外患”。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英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1842年,清朝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個通商口岸,還要賠款2100萬銀元。這場戰爭讓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徹底破產,也暴露了軍事和科技上的落后。
還沒緩過氣來,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又來了。這次是英法聯手,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向清朝開戰。1858年,英法聯軍攻占廣州,逼近天津,清廷不得不簽下《天津條約》,開放更多口岸,允許外國公使駐京,還要再賠款。1860年,英法聯軍干脆打進北京,火燒圓明園,逼著清朝簽了《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也割讓給了英國。
在這內憂外患的夾擊下,清朝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人,連站穩腳跟都困難,更別提應對其他威脅了。而就在這個時候,北方的鄰國俄羅斯趁機下手了。
俄羅斯的東進野心:從尼布楚到璦琿
俄羅斯對中國東北地區的覬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早在17世紀,沙俄就開始向東擴張,試圖在遠東找到立足點。
1689年,中俄雙方在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是中國與歐洲國家簽訂的第一個平等條約,規定以外興安嶺和額爾古納河為界,黑龍江以北歸俄國,以南歸中國。這份條約維持了兩國邊境100多年的相對穩定。
但俄羅斯的野心從沒消停過。到了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俄國在歐洲的擴張受到英國、法國等國的遏制,吃了不少虧。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俄國在與英法聯軍的對抗中失利,損失慘重。沒辦法往西走,沙皇就把目光轉向了東方,想在遠東找補回來。
1854年,俄羅斯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穆拉維約夫帶著軍隊沿黑龍江而下,進入了中國領土。他在黑龍江北岸建立了幾個軍事據點,還派人測量地形,準備長期占據。清朝的地方官員雖然提出抗議,但手里沒兵沒糧,根本攔不住。
1856年,穆拉維約夫又在黑龍江對岸建了布拉戈維申斯克城(當時叫海蘭泡),作為軍事和行政中心。1857年,他再次南下,直逼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市),擺出一副不談就打的架勢。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面對這種局面,完全沒了招。
《璦琿條約》的簽訂:屈辱的妥協
1858年5月28日,《璦琿條約》在璦琿城正式簽訂。清朝這邊是黑龍江將軍奕山,俄國那邊是穆拉維約夫。這份條約的內容簡單粗暴,條款卻讓人看了心寒。
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大約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劃給俄羅斯。烏蘇里江以東到海的大約40萬平方公里,暫時由中俄共同管理。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只允許中俄兩國船只航行,其他國家一律禁止。璦琿對岸的江東六十四屯,允許中國居民永久居住,保留清朝的管轄權。
這些條款里,最刺眼的就是領土割讓。60萬平方公里是個什么概念?當時臺灣的面積大約是3.6萬平方公里,6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17個臺灣。這么大一片土地,就在談判桌上被劃走了,連一仗都沒打。
奕山為什么會簽這樣的條約?一是他手里沒底牌。清朝的正規軍都調去對付太平天國了,黑龍江的駐軍少得可憐,根本不是俄國人的對手。二是中央鞭長莫及。北京離璦琿幾千公里,消息傳過去再傳回來,早就黃花菜涼了。奕山只能自己做主,面對穆拉維約夫的威脅,他實在沒別的選擇。
條約簽完后,俄國那邊歡天喜地。穆拉維約夫直接把璦琿北岸的海蘭泡改名叫布拉戈維申斯克,意思是“報喜城”,慶祝這場不戰而勝的“勝利”。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還給他封了個“阿穆爾伯爵”的頭銜,可見俄國人對這塊新領土有多看重。
從璦琿到北京:領土損失的加劇
《璦琿條約》簽了以后,清朝中央其實并不認可。奕山回去后還被處分了一下,說他擅自簽約。但這事兒還沒完,俄國人沒打算就此罷休。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打到高潮,英法聯軍攻進北京,火燒圓明園。清朝皇帝咸豐跑到了熱河,留下恭親王奕訢收拾爛攤子。俄國趁著這個機會跳出來,說自己幫著調停了英法聯軍的事,要求“回報”。奕訢沒辦法,只好簽了《中俄北京條約》。
這份條約把《璦琿條約》里的“共管區域”也給了俄國。烏蘇里江以東的40萬平方公里,包括后來的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薩哈林島(庫頁島),全成了俄國領土。這樣一來,中國一共丟了100萬平方公里,戰略上還失去了日本海的出海口,東北徹底變成了內陸。
《璦琿條約》里說江東六十四屯的中國居民可以留下,但到了1900年,俄國人借著義和團運動的機會,把這些屯子里的幾千名中國人趕走,甚至殺了不少人。這塊地方后來也被俄國完全吞并,條約里的承諾成了一紙空文。
《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的簽訂,對中國和俄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兩邊的感受完全是天壤之別。
100萬平方公里的損失,直接削弱了中國的東北防線。沒有了出海口,東北的經濟和軍事發展受到嚴重限制。這些條約加劇了清朝的財政危機,也讓老百姓對朝廷徹底失望,為后來的革命埋下了伏筆。割地賠款的屈辱,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揮之不去的陰影,激發了后來的民族主義覺醒。
俄國得到了肥沃的黑土地和豐富的資源,還控制了日本海沿岸,戰略地位大大提升。布拉戈維申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成了俄國遠東的中心,帶動了當地的開發和移民。不戰而勝的經歷,讓俄國對清朝更加輕視,也為后來的擴張埋下了種子。
100多年過去了,《璦琿條約》在中國是傷痛的記憶,但在俄羅斯卻是值得慶祝的“功績”。尤其是布拉戈維申斯克和哈巴羅夫斯克(原伯力),至今還把條約的簽訂當成大事來紀念。
每年5月28日,布拉戈維申斯克都會舉行紀念活動。市民和學生會去穆拉維約夫的雕像前獻花,市長還會發表講話。2022年,當地慶祝條約簽訂164周年時,市長奧列格·伊馬耶夫說:“我們要保護祖國的歷史,這是我們對先輩的責任。”這些活動在當地人看來,是對開疆拓土的緬懷。
但對中國人來說,這種慶祝有點刺眼。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沒了,換來的卻是鄰國的節日。這種反差讓人心里不是滋味,也提醒著我們歷史的復雜性。
《璦琿條約》已經過去160多年了,但它留下的教訓依然值得深思。清朝那時候內亂不斷,軍隊拉胯,才讓俄國鉆了空子。一個國家如果自己站不穩,外敵自然會來撿便宜。這告訴我們,國家安全不是喊口號能解決的,得靠實打實的實力。
奕山在璦琿談判時,完全是被動的。沒兵沒錢,外交上就只能低頭。國際關系里,實力永遠是談判的籌碼,沒了實力,條約就只能是屈辱的代名詞。
結語
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清朝,國力強了,底氣足了,才有能力守護自己的疆土。銘記《璦琿條約》,不是為了沉溺于傷痛,而是要提醒自己:只有國家強大,民族才能站直腰桿。
這段歷史告訴我們,和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得靠自己去爭取。面向未來,我們應該理性看待過去,努力建設一個更強的國家,讓類似的悲劇永遠成為歷史,而不是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