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往過程中不同的性格類型會為相應的交往方式奠定基調。
對于個體而言總會根據交往對象的性格特征,以及為人處世方式等外在因素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社交策略;
嚴重時甚至會展現出和自己平時截然不同的狀態。
說到性格,強勢的人在交往過程中是比較“令人頭疼”的存在:
這種性格的人會因為自己的某類固有認知,圍繞特定因素——權力、話語權甚至一些很小的話題而極力維護,以至于不惜和人發生沖突。
這樣的人往往立場堅定,認定的事情不會輕易改變,脾氣火爆;不會顧及面子、情感等因素;言行直接,有時甚至做出令人難以接受的行為。
所以很多人在面對這樣的人時,就會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采取怎樣的相處之道。
心理逆反理論:不同于字面意思的日常解構
說起“逆反”,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青少年處于青春期的時候會產生的逆反心理(Reverse psychology)。
但此處的心理逆反理論指的是一種在社會互動過程中,面對沖突和他人強勢的言行時,采取的以保護自我邊界而非情緒對抗為目的的心理機制。
這種心理機制是對于社會互動當中權力關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對于交往方式重構的嘗試。
正如心理學家杰克·布魯姆(Jack W. Brehm)所言,“當個體感知到自由被威脅時,逆反心理會激發他們采取行動恢復控制權?!?/p>
簡而言之,在他看來,當人們感覺自己被來自外界的強勢言行所影響甚至侵犯時,會出于本能的產生一種抗拒心理。
這并非“逆反”,而是對于自我意識的一種保護機制在生效。
弱勢者如何在關系中重建邊界
比如在職場當中,如果上司因為掌握權力而要求屬下員工做一些并非自己分內的事情;
員工可能會因為上下級關系的存在而選擇沉默,但他們會通過“磨洋工”、降低質量甚至故意拖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
在此之后,關系當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一方會逐漸轉變自己的態度,往往是通過語言表達方式的變化來彰顯雙方由“服從”到“合作”的關系。
比如存在上下級關系的情況當中,下屬可能會從一味的“收到”、“好的”話術開始轉變為;
“如何......”、“怎樣......”等具有實際意義,并且隱含“我們一起完成任務”內涵的語句。
對此,斯坦福大學權力心理學家黛博拉·格林菲爾德(Deborah Gruenfeld)認為:“權力不是固定的,而是動態的互動過程。”
家庭關系中的關系重構
在夫妻、代際關系中,也會發現沖突、矛盾之后,原本權力關系的變動,都體現出弱勢一方的抗拒心理和對彼此關系重構的嘗試。
比如當孩子想玩手機卻得不到父母的允許,以至于發生輕度爭執之后;
孩子會在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展現出與平時不符的性格特征,以彰顯其對“我要玩手機”態度的堅持。
至于這種心態出現的根本原因,心理學家拉扎勒斯(Richard Stanley Lazarus)提出的認知評價理論認為:
關系中弱勢的一方在面臨強勢者的“命令”及“威脅”時,并不會產生直接的“反抗”心理,將其視為“對手”。
而是會將對方視為“明確自己邊界”的對象,通過言行來維護自己認為應該守護的“底線”。
這也為我們面對性格強勢者時的社交方式提供一定參考:
與其劍拔弩張,與對方斗個“你死我活”,不如明確自己的邊界,無視對方多余的舉動,以此來實現底線的守護和情緒上的穩定。
-The End - 作者-木易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