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推土機的轟鳴到“智慧田”的崛起,從傳統農耕到“互聯網+”農業的創新,肥西縣豐樂鎮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道路上大步邁進,田里不斷長出“新花樣”,也讓群眾的腰包越來越鼓,一幅鄉村振興的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土機轟隆聲里的期待
“你瞅這田埂挖得跟刀切似的,那邊測繪的小伙子扛著設備滿田埂跑,比咱年輕時開荒還熱鬧!”豐樂鎮河灣社區的陳杰鑫蹲在田頭,瞇著眼看不遠處來回穿梭的挖掘機。他承包的200畝田地被劃進高標準農田改造片區,地里插著的“施工中”小紅旗隨風飄揚。
從2022年開始,這個藏在合肥西南角的農業鎮,竟把七零八落的“補丁田”整成了2萬多畝的“大棋盤”。按規劃,到2025年中要把“補丁田”變為“智慧田”,眼下已完成六成。田埂上的這場“變形記”,正演繹到最精彩的章節。
豐樂鎮新華村高標準農田示范區收割現場。
小田并大田:不是簡單拼積木
早些年的豐樂鎮,家家戶戶兩三畝地,被田埂溝渠割得像豆腐塊。年輕人都跑城里打工,撂荒的地里長草比莊稼還旺。
轉機出現在2022年肥西縣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起初群眾心里直打鼓:并地會不會把好田孬田摻和了?溝渠改道會不會淹了誰家地?鎮上倒沒急著開工,先拉著村干部、種糧大戶開了二十多場“田頭會”,把衛星圖攤在稻場上,哪塊地怎么并、水渠往哪修,讓群眾自己提主意。橋西村汪玉芬記得清楚:“干部拿著紅筆在地圖上畫格子,說咱這幾家的坡地并一塊能省出半畝田,我當時還不信,結果真給整出來了!”
并田有門道,不是簡單推平了事,先用無人機測繪出高低差,該填的填、該留的留,硬是把2000多塊“補丁”拼成了150塊“大毯子”,田埂少了九成。地底下埋著濕度傳感器,田邊立著氣象站,群眾手機里裝個App,啥時候該澆水、該打藥,提醒得比鬧鐘還準。
豐樂鎮新華村高標準農田收割現場。
地里玩出新花樣:種田也能“互聯網+”
要說豐樂鎮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啥不一樣,村里年輕人總結得很精辟:“咱這田是5G田!”2025年高標準農田涉及三個村(社區)10000畝建設項目還在推進,但2022年最早動工的新華村6000畝示范區群眾已發現巨大變化:在新華村的數字農田示范區,村民們算是開了眼——插秧用無人駕駛的“鐵牛”,打藥用會畫地圖的無人機,連施肥都搞起了“私人訂制”。
種了三十年地的劉先明在2022年剛實施時直搖頭:“種地講究個眼到手到,這些鐵疙瘩能靠譜?”結果2024年他家20畝地靠無人機噴藥半天搞定,隔壁方橋村的孔德生還在背著農藥箱手工打藥,現在劉先明逢人就給人看手機里的“農田管家”:“看看,土壤缺啥營養、明天刮不刮大風,點兩下全知道!”
豐樂鎮智慧農業后臺頁面。
田里生出的產業鏈:種地也能拿分紅
高標準農田建好了,豐樂鎮又琢磨新點子——不能光種普通稻谷,要提高產業質效!他們拉來做米線的“王仁和”、搞種子的“荃銀高科”,在田頭搞起了“訂單農業”,銷路亮堂打開了。農戶李大磊嘗到了甜頭,他掰著手指頭算賬:“我家8畝地流轉給合作社,一年租金5000元左右;到王仁和米線廠剝谷殼收入比市場多3000元左右;年底還有合作社分紅2000元,這可比我過去悶頭種地收入強多了!”原先沒人要的邊角地,現在種上油菜花,美麗的春景吸引了城里人來觀賞打卡,撂荒地都變成“香餑餑”了。
豐樂鎮高標準農田示范區種植油菜場景。
田還是那塊田,村已不是那個村
走在如今的豐樂鎮,變化肉眼可見:田邊的臭水溝變成生態濕地,路上再也見不著亂竄的秸稈車,蔣崗村委會掛上了“鄉村振興直播間”的牌子。但最讓人自豪的,是群眾精氣神的變化:“以前開會討論修路,個個蹲墻角抽煙不吱聲;現在搞項目征求意見,大家搶著話筒提建議。”
泥浪翻成智慧碼,田埂碼出未來詩
眼瞅著高標準農田整出了名堂,豐樂鎮又有了新目標——要把農田變成“風景田”“科技田”。站在橋西施工現場望去,改造中的4000多畝農田如同打翻的調色盤——已完成硬化的機耕路、新鋪設的灌溉渠劃出銀灰色線條,剛施過生物肥的田塊呈現油亮的深褐,夕陽把連片的油菜花田染成金色,遠處傳來無人機的嗡嗡聲。附近建設了農事服務中心,旁邊還有秀美的省級美麗鄉村——合作中心村,寬廣美麗的道路穿村而過,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向大家敘述著這里的故事,將越寫越精彩。(曹虎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