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能助力登山愛好者輕松爬山的外骨骼走紅多家景區與網絡。在技術能夠為腿部力量賦能時,人們也不禁想問:有沒有能提升人類手臂力量的搬運神器?
還真有!
這款“搬運神器”的設計者是湖南高校的大學生。現在,這個項目還獲得了湖南省大學生創業投資基金的立項,同學們正在注冊成立公司,開啟從工作室到市場的關鍵跨越。
△長沙黃興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物流園搬運工人試用農業機械外骨骼搬運物資。
“用了三一職院的外骨骼,搬東西很輕松,保障了我們的身體健康。”這則來自長沙黃興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物流園搬運工人的使用反饋,說的是正是湖南三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三一職院”)包羅萬束工作室研發的“智能裝備果蔬快速轉運機械助力外骨骼”(以下簡稱“農業機械外骨骼”)項目。
該工作室學生負責人、項目團隊組長賀宇翱今年20歲,是三一職院大數據技術專業的大二學生。賀宇翱表示,這個項目的靈感來源,是他大一剛入校時,老師在課堂上放了一則視頻,視頻介紹的是三一集團生產研發出的首套重工行業外骨骼。“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農業從業者或輕型搬運人群也面臨著搬運重物的挑戰與任務,我們能不能造出適合這類人群的助力外骨骼呢?”這個想法開始在賀宇翱心中生根。同時,他加盟了學校包羅萬束工作室,認識了一群對機械類很感興趣的小伙伴,他們來自不同的專業,有著共同的創新熱情,大家一拍即合便開始嘗試。
該校機器人技術專業大二學生臧家豪是團隊中的“技術大拿”,他將杠桿原理運用到了這套外骨骼設備中。并且對團隊來說,杠桿具有省力、穩定且便宜的特性。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臧家豪僅花費80元就將宿舍門鎖改造成了指紋鎖。
回到農業機械外骨骼項目,同學們的研發之路也曾“踩坑”。賀宇翱介紹,在具體制作這套裝備時,學校新能源裝備學院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同時,還有一些主要器材與零件需要從網上購買。特別是所謂的外骨骼中的“骨骼”,是同學們從網上購買材料后,再3D打印出來的。但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對材質不是特別了解,買來的材料“比較脆”,在設備成形后第一次試穿戴時就“撐爆了”,同學們只能不斷嘗試和改進原材料。
與此同時,最初的農業機械外骨骼只適合固定身高、體重的人穿戴,經過不斷調試,現在的第三代模型機可以進行大小調節,身高160cm-180cm、體重60kg-90kg的人群都可以精準適配。此外,整套設備的自重也在不斷降低,舒適度與安全保護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穿戴整套設備也只需要約兩分鐘的時間。
△指導老師劉湘冬與包羅萬束工作室成員探討產品方案。
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劉湘冬、張航兩位老師給予了同學們技術指導與支持,助力學生團隊創新性地將多種傳感器與人機耦合系統結合,通過高精度傳感器實時監測人體動作,實現外骨骼系統與人體動作的無縫對接,有效分擔勞動者的體力負擔。
與此同時,賀宇翱與團隊成員參加了iCAN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得了省賽一等獎、全國二等獎的佳績。他們還做出了兩臺樣機,送到了學校附近的長沙黃興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物流園,讓那里的搬運工人適用。
賀宇翱說:“我們了解到,在我國果蔬轉運環節,特別是果蔬轉運最后一公里仍以傳統人力為主,因為像茄子、草莓、薄皮西瓜等瓜果蔬菜容易受損,不適合機械搬運。我們的產品也是想助力這些搬運人員,幫助他們減輕搬運壓力,提高搬運效率,保護身體健康。”他表示,目前這套設備的最大助力可達50kg。
△女生試戴智能裝備果蔬快速轉運機械助力外骨骼。
△農業機械外骨骼項目核心成員合影。
在湖南推出支持大學生創業的“七個一”行動后,賀宇翱也帶領團隊申請了湖南省大學生創業投資基金,并于4月初收到了項目已經立項的好消息。現在,他正在注冊成立公司。賀宇翱笑著說:“我覺得對于大學生來說,湖南提供了很好的創業良機。當然,有機遇也有挑戰,我們將不斷更新迭代農業機械外骨骼產品,計劃未來能夠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點對點的定制。”
作為項目指導老師,劉湘冬也表示:“這套外骨骼的研發來自生產生活實際應用場景,有很大的市場應用范圍。目前主要應用于機械裝配、果蔬轉運等非標準化的作業場景,如果今后進行定制化設計,還可以應用在醫療康復、爬樓、爬山、釣魚等多個生活場景。”
瀟湘晨報記者李楠 通訊員李裕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