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英劇《混沌少年時》已經有一周了,但這部劇的信息和氣氛,依然縈繞不去,朋友圈依然在討論,社交媒體上依然有余波?,F實世界里也是如此,在這部劇引發關注和討論后,英國政府宣布在校園推行反厭女教育,來遏制“有毒男子氣概”。
《混沌少年時》的導演是菲利普·巴蘭蒂尼,編劇是杰克·索恩和斯蒂芬·格拉漢姆,后者也在劇中扮演父親一角。而這部劇的主演,是出生于2009年的歐文·庫珀,他扮演的是十三歲少年杰米·米勒。兩位演員扮演的父與子,是這部劇最耀眼的部分。
這部劇的拍攝方式,也激發了大量討論,它一共四集,每集一小時,采用一鏡到底的方式來拍攝,為了實現這個策劃,每一集都要排練許多次,并且完整拍攝十幾遍后,從中選出一遍,作為最終的定稿。第一集選用的是第二遍,第二集選用了第十三遍,第三集選用了第十一遍,第四集選用的是第十六遍。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拍攝的艱難程度。
當我們帶著這個已知條件再去看這部劇,就會體會到它有多了不起,故事的場景集中在警局、學校和街市這幾個地方,場景其實很復雜,出場人物眾多,出場的每個人,不能說錯,也不能走錯,更不能演不好,攝像師更是萬萬不能出錯,否則就會前功盡棄。每個人必須全情投入,也必須在一遍遍的彩排和實拍中磨掉自己的緊張感和表演痕跡,最終才能成就這部劇。
導演為什么要采用這種方式來進行拍攝呢?首先是因為這是他的風格,他的另一部電影作品《沸點》,92分鐘,講述一間餐廳一個混亂的晚上,也是采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其次因為,《混沌少年時》主要針對的,不是一個人一起罪案,而是整個社會的緊張不安,一鏡到底這種方式,給了觀眾充分的期待,也讓觀眾更容易沉浸其中。
《混沌少年時》的故事非常簡單,十三歲男孩,捅死了他的女同學,警察通過視頻監控,順利地找到了他,接下來就是調查、訊問和審判,所以前三集的時間點分別在事發后24小時、36小時、7個月,而第四集則在事發后第13個月,講述男孩一家人在成為少年罪犯家屬之后的遭遇。
少年殺人的原由,就潛藏在這些人物、場景、對話里。尿騷味和各種怪味彌漫的學校,學生們正在用可怕的方式度過他們的童年少年,暴力和隱形的暴力無處不在,歧視、羞辱是他們每天都要經歷的事,而這一切,在網絡介入之后,變得更加不可收拾,每個孩子都有社交媒體,他們既用它來社交,也用它來攻擊別人和接受攻擊,甚至,暴力成為社交的唯一形態,大詞、大帽子,以及帶有惡意的流行語,是每日必須,表情包則被用來表達羞辱和恐嚇,男女都概莫能外。
有人給了這部劇差評,理由是它的確拍得太混沌了,沒能解釋少年為什么犯罪。而在我看來,這部劇如果有問題,恰恰在于它拍得一點都不混沌,充滿惡意的氛圍,犯罪的理由,都太明確、太確定、太實在、太容易理解和得到共鳴了。如果我們改換個方式去看它,就會看出這一點:故事里的一切,如果換個場景,比如換成辦公室、監獄,這些孩子換成成人,這個故事照樣能行得通,甚至更容易得到理解。少年杰米殺人的原因,會更明確,學校和家庭里那種有毒的氛圍,也更容易讓我們感同身受。就是說,它主角是兒童,卻沒在講兒童的故事,或者說,講的是成人化的兒童的故事,成人世界侵襲了少年兒童世界的后果。
這正是這部劇隱蔽表達的東西,社會已經病得很久了,這種病的癥狀,就是少年兒童像成人,按照成人的方式生活,學校里發生的一切,都是成人政治的微縮版,而到了成年人這邊,事情又變了,成年人又時時處處像兒童,像巨嬰,杰米的父親母親,雖然是中年人,而且有反省精神,卻依然很難作為獨立的人存在。特別是在網絡無孔不入,每個人生下來就生在網絡上之后,這個趨勢也在加速。十三歲的杰米,雖然只是個學生,但他面臨的問題,和成年人沒有什么兩樣,他也比很多成年人更懂得犯罪心理,自己作為少年的優勢,以及如何反向利用這一切,并為自己脫罪。
這也正是我們世界的悲劇,它的問題不是混沌,反而是太不混沌了,一切都大白于天下,一切都是明牌,所有的人和事都一再重復,出發點和結果,都是那么赤裸裸,但我們依然無力擺脫,無力開辟新的故事,只有把這過分明確的一切,當做混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