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上市家族企業舉家大逃離,把“爛攤子”留給了股民!
這家號稱“液壓壓機之王”的上市公司,融資13億卻虧得只剩3000萬,創始家族套現近10億后“瀟灑離場”,而接盤者轉手再賺一筆。
這不是虛構的商戰劇本,而是福建李氏三兄弟的真實經歷。
從技術員到“液壓之王”
1982年,福州大學畢業生李良光走進長樂縣一家糖紙廠,成了一名普通的技術員。
因為李良光每天與生銹的機器打交道,所以他平時總琢磨著怎么讓設備“多干快跑”。
兩年后,一家石材公司看上了擁有高學歷的李良光,于是花重金把他挖走,還直接任命為技術副總,在這里,他盯上了一臺笨重的機器,液壓壓機。
“這東西能壓石頭,難道就不能壓別的?”
帶著這樣的疑問,李良光拉著兩個退伍的哥哥一起入了局。
大哥李祥凌掏出積蓄,二哥李建峰動用人脈,三兄弟在1988年創立海源機械,專攻液壓設備。
而當時正值國家鼓勵出口,他們借閩商網絡把機器賣到阿根廷,一臺設備利潤頂國內十臺。
靠著“海外淘金”,三兄弟賺到第一桶金,還研發出國內首臺千噸級陶瓷壓機,成了行業“技術天花板”。
2010年,海源機械登陸深交所,招股書豪言“技術領先國內同行至少3年”。
股民們瘋狂追捧,7.2億融資瞬間到賬,敲鐘那天,李良光站在臺上意氣風發:“我們要做世界的液壓之王!”
上市即巔峰
誰也沒想到,上市成了海源機械的“滑鐵盧”。
2012年,公司凈利潤從6000萬暴跌至700萬,2013年,扣非凈利潤首次虧損,此后十年再沒翻過身。
股民們逐漸發現,當初“躺贏三年”的豪言,變成了“躺虧十年”的現實,截至2024年,公司累計虧損超過12億,融來的13億資金幾乎燒光。
問題出在哪?行業競爭激烈、轉型屢戰屢敗、管理漏洞百出……但最扎眼的是李氏家族的“神操作”。
2015年,公司高調宣布進軍碳纖維復合材料,更名“海源復材”,股價應聲大漲。
可就在股民期待轉型時,李家突然減持套現4.7億,緊接著,公司業績“變臉”,2019年巨虧5億,賬上資金跌破1億。
一位老股民苦笑著說:“他們總在最高點拋售。”
2020年,眼看公司只剩9000萬現金,李氏家族將控制權以5.4億賣給江西商人甘勝泉,徹底抽身。
而甘勝泉接手后,一邊喊著“重振雄風”,一邊把子公司和能源資產分批變賣,最后自己也套現3.5億走人。
套現的藝術
如果說經營企業是場馬拉松,李氏家族和接盤者們卻跑出了“百米沖刺”的速度。
創始人李良光最早套現1000萬試水,2015年碳纖維熱潮中,家族一次性套現4.7億,2020年賣殼再撈4.4億。
三兄弟撤退時,公司賬上已捉襟見肘,但他們的個人賬戶卻多了近10億,這說明了什么?
接棒的甘勝泉更懂“資本游戲”,他先花5.4億買下控制權,中途減持套現1.5億,最后轉手股權又賺3.5億,還留著3.8%股份坐等分紅。
有網友調侃:“公司虧得越狠,老板賺得越歡。”
而最新的接盤者金紫欣,則在一片質疑聲中登場,沒人知道她會不會成為第四個“擊鼓傳花”的玩家。
誰在為大逃離買單?
而海源復材不是沒掙扎過,光伏熱時,它簽下300億大單,新能源火時,它押注碳纖維,甚至賣過建材、倒過資產……但每次轉型都像“雷聲大雨點小”。
光伏項目爛尾,碳纖維生產線閑置,子公司賣得七零八落。
一位離職高管透露:“老板們忙著數錢,誰真心管業務?”
真正為這場大戲買單的是還是普通股民,有人當年48元高位買入,如今股價只剩6元,有人聽信“復合材料龍頭”的故事,等來的卻是年報上的“計提商譽減值”。
而李氏家族早已移民海外,甘勝泉轉身投資其他產業,只留下一地雞毛和網友的嘲諷:“福建老板跑路都帶著閩商精神,—敢拼敢賺,就是不敢扛責。”
沒有結局的結局
如今的辦公大樓里,“海源復材”的金字招牌依然锃亮,但車間早已沒了機器的轟鳴。
財務室貼著最新的公告:“實控人變更完成,公司戰略方向待更新。”
而在資本市場,“海源復材”的故事仍在續寫,下一任接盤者或許已在路上,帶著新的PPT和更華麗的承諾。
唯一確定的是,當資本的游戲散場時,有人盆滿缽滿,有人血本無歸,而那個曾經的技術神話,早已湮沒在K線圖的起伏中。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