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清晨,深圳灣畔,一道靚麗的身影奔跑在了公園的步道上,身姿矯健動作流暢。
這個跑者不僅很靚,還很亮,在陽光照射下,全身泛著金屬光澤。沒錯,這是一個人形機器人。
很巧的是,就在3天前,3月4日,北京亦莊發布消息稱,將于4月13日舉行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賽,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將同期舉行。消息一出,便引發了熱議。
這不僅是全球首次,機器人作為選手參與馬拉松,還有一大亮點是,12000名馬拉松愛好者將和人形機器人在同一賽道上展開競技。
于是,當網友們看到機器人在深圳灣奔跑的視頻時,很自然地展開了聯想:比賽通知才公布3天,深圳機器人就已經開始備戰拉練了嗎?這不得拿個第一名?
作為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先鋒城市”,如此“先鋒”的賽事,深圳自然是不會缺席的。
距離比賽正式開始已不到一周,今天我們就來預測一下,都有哪些深圳“選手”可能會參賽,大秀一番。
01
一次人形機器人的“摸底考試”
事實上,人形機器人在馬拉松賽事的首次亮相,時間要回溯到去年,地點還是北京亦莊。
去年的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賽上,人形機器人“天工”登場,不僅在起點為選手“加油打氣”,還作為“關門兔”與參賽選手一同沖過終點。
有網友評論說,對于考驗耐力的馬拉松而言,機器人優勢可太大了,不會疲憊,沒有體能限制,還不是想跑多快就多跑,跑多久就多久。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機器人想要參賽,首先需要滿足一個條件:具備人形外觀,能夠實現雙足行走或奔跑等動作,而非輪式結構。
簡而言之,必須是雙足人形機器人。要知道,全球范圍內首次真正解決機器人自然步態難題,還只是去年底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公司正是來自深圳的眾擎機器人。
今年的比賽,稱得上是一次非常大膽的升級版。才剛學會“走”不久,現在就要跑馬拉松了,從中可以窺見相關技術和產業在這一年里的發展和突破。
按照公布的賽事簡介,人形機器人將與人類選手在起點同時鳴槍起跑,全程參加21.0975公里的半馬比賽。共跑同一路線,但擁有單獨賽道,全程采用鐵馬隔離或綠化帶隔離的方式保障人機安全。
屆時,將能看到人類和各式人形機器人同框奔跑在城市中的賽博場面,簡直就是科幻片照進現實。
AI生圖
此外,根據賽制,此次比賽關門時間設置為3小時30分鐘左右,允許在比賽中更換電池,甚至可以采取"接力"形式由不同機器人完成全程,但每次更換將被罰時10分鐘。
意味著,這還是一場限時賽,競技性拉滿。對于人形機器人而言,想要在規定時間內完賽,中途不換“人”接力的情況下,理論上需保持1.67m/s(6.012km/h)的速度,有專業人士表示,這并非易事。
其中至少要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如何適應地形,“跑馬”不比在實驗室訓練,緩坡、彎道、不平整的路面等等路況都可能出現,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栽跟頭”,對傳感器系統和運動控制算法有極高要求;
二是兼顧耐力和散熱,連續奔走幾個小時,對機器人的電機、減速器和電池都是極大考驗,硬件必須耐久、耐熱,一旦過熱可能導致系統宕機甚至"倒地罷工"
一句話總結,對于機器人的穩定性、移動速度、續航能力、軟硬件調試都是不小的挑戰。
因此,與其說這是一場馬拉松比賽,不如說是一場各廠商人形機器人領域技術水平的“摸底考試”,同時也是各個城市機器人產業發展水平的一次展示。
這一次,不遛騾子不遛馬,遛機器人!
02
深圳“選手”,“人才”濟濟
那么,擁有人形機器人“十三太保”的深圳,會有哪些“選手”參賽呢,不妨來大膽預測一波。
【眾擎--PM01】
首先,頭號種子,非今年以來出盡風頭的眾擎機器人莫屬。
去年10月,讓機器人自然步態行走驚艷全世界的,是他們;
今年2月,完成全球首例人形機器人前空翻的,是他們;
今年3月,實現開篇那一幕在深圳灣優雅奔跑的,還是他們。
據介紹,眾擎機器人成立于2023年10月,專注于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及具身智能技術的研發與生產,是全球少數具備高性能動力關節全面研發能力的公司之一。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已經發布三款面向不同場景、不同功能的人形機器人產品。
其中,PM01是深圳首個實現穩定擬人奔跑商用人形機器人,完成前空翻以及深圳灣那位“跑者”,正是它,人稱現實版“鋼鐵俠”。
毫無疑問,PM01是參加這次馬拉松比賽的熱門“選手”,12km/h的最高奔跑速度,優雅的跑姿,絕對會是賽場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如果能一直保持最高速度,即便是跑完全馬,也只需要三個多小時,會是這次比賽強有力的競爭者。
【普渡--PUDU D9】
PUDU D9是普渡發布的首款全尺寸雙足人形機器人,身高170cm,重65kg,全身42自由度關節及達352Nm的最高關節扭矩,雙足行走與雙手操作能力出色。
根據介紹,平地行走速度最高可達到媲美成人的2m/s,支持通行樓梯、斜坡、崎嶇路面等多類城市常見地形,并通過算法實現站、走、跑等移動方式的無縫切換。
以這個速度,只要續航跟上,完賽應該問題不大。
不過作為服務型機器人,PUDU D9的最突出優勢其實在手上。
配備了其自主研發的五指靈巧手PUDU DH11,憑借其11自由度的五指靈巧手和強大的負載能力,據稱能夠流暢完成握、捏、擰、拉、推、按、抓、提等多種人手執行的動作。
看來,參與結束后的頒獎環節,也非常合適!
【樂聚--夸父】
在2025亞冬會開幕式與火炬手擊掌;
在深圳兩會作為“記者搭子”舉麥采訪代表委員;
在全國兩會和記者走上街頭舉麥進行街訪;
在第34屆乒乓球亞洲杯頒獎儀式上為中國健兒加油;
樂聚“夸父”機器人,稱得上機器人屆的大網紅之一。
作為國內首款可跳躍、可適應多地形行走的開源鴻蒙人形機器人,名字給人的感覺就是運動天賦拉滿,自然也是參賽的熱門“人選”之一。
據介紹,該機器人搭載深開鴻基于開源鴻蒙研發的KaihongOS,采用全棧開源設計,運動控制器全面開源,可接入軌跡規劃、反饋控制、狀態估計等模塊,步態算法全面適配沙地、草地、障礙等地形,并支持20cm跳躍高度,可實現人形機器人多場景智聯應用。
之前更多是當加油助威的“啦啦隊”,這次不知道能否看到“夸父”作為“運動員”親自上賽場呢?!
【逐際動力--CL-2】
CL-2是逐際動力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早在2024年初,初代機CL-1“大顯身手”的視頻就在網絡上走紅,是國內首款基于實時地形感知動態上樓梯的人形機器人。
CL-2
作為升級版的CL-2,新增腰部自由度,能夠更好地調整重心、運動姿態更協調,提升全身的平衡能力。而靈活的關節和強大的平衡系統,可以讓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中保持穩定。
逐際動力首席運營官張力介紹:“別說爬樓梯、跑步,裝配了靈巧手的CL-2已經能夠連續大負載搬運,踹不倒,具備極高穩定性。”
輕裝上陣跑馬拉松,CL-2會有怎樣的表現?值得期待。
【數字華夏--夏瀾】
夏瀾,名字聽起來就很溫婉,沒錯,這很可能是這次比賽唯一的“女選手”。
作為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款有仿生頭部,且能行走的機器人,全身華夏紅“膚色”的夏瀾很難不讓人印象深刻。
她身高169厘米,四肢修長,比例協調,時而眨眼、時而微笑,表情非常豐富,臉部的皮膚溫潤而富有光澤,行走起來每一步都邁得穩健且優雅。
憑借高度仿真的外貌與情感交互能力,夏瀾還是首個能“共情”的機器人。她能通過微表情和語音語調感知人類情緒,甚至主動安慰孤獨者,重新定義“陪伴經濟”。
不過,作為交互型人形機器人,夏瀾不一定擅長跑步,但作為賽事主持,想必是最合適的!根據比賽介紹,起跑儀式正是由機器人主持。
【優必選】
作為深圳機器人領域的“老大哥”,優必選參賽的可能性也很大。
就在今年3月,作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優必選放了個大招,開展了全球首例多臺、多場景、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協同實訓,首次將群體智能技術引入人形機器人,實現多機協同作業。
數十臺人形機器人在工廠“實訓”。新華網發(優必選供圖)
數十臺 Walker S1 機器人分布于極氪工廠的總裝車間、SPS 儀表區、質檢區及車門裝配區,分別完成協同分揀、協同搬運、精密裝配等任務。
通俗來講,就是實現了一群機器人進廠分工協作地進行打工。
有網友就評論道:深圳人務實,沒想到深圳的機器人也這么務實,已經開始進廠“打工搞錢”了。
不過優必選的產品以工業應用為主,主打靈活性,移動速度并非其長處,如Walker X和教育賽道的明星產品熊貓“優悠”,移動速度僅3km/h。
熊貓 “ 優悠 ”
不過,以優必選的底蘊,不排除會有派出一個全新面孔參賽的可能性,不妨期待一下。
深圳的機器人產業臥虎藏龍,除了以上列舉的這些公司和人形機器人產品,相信還有不少企業在“悶聲干大事”,打算默默努力然后驚艷所有人,也期待賽場上會出現這樣的“黑馬選手”,為深圳爭光!
03
機器人馬拉松,毫無意義的“秀”?
網絡上,不乏質疑聲認為機器人馬拉松只是一場毫無意義作秀。
最近朱嘯虎對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商業化前景的質疑與潑冷水,更是掀起熱議。
確實,對于普通人而言,目前距離機器人能絲滑融入日常生活,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美好的理想狀態,還有點遙遠。對于投資而言,人形機器人也是市場有共識,但商業模式不清晰,短期或許難有投資回報。
但從長遠來看,這場賽事的意義遠不止于眼球效應。
AI生圖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別看不起現在的機器人只會跳舞翻跟頭,那也是為了體現機器人的平衡力和靈活性不斷在進步,表明算力不斷在進化,是在為機器人的進化打基礎。
同理,人形機器人要在21公里的復雜路況中完成挑戰,必須突破運動控制、能源續航、環境適應等關鍵技術瓶頸。這些難題的攻克,將直接或間接推動機器人在應急救援、物流配送、工業協作等場景的實用化進程。
回顧歷史,許多顛覆性技術也都始于看似“不切實際”“毫無意義”的嘗試。
19世紀末,卡爾·本茨發明汽車時,那臺僅能以16公里時速蹣跚前行的三輪機器首次駛向街道,圍觀者嘲笑它的轟鳴與緩慢,譏諷其為“無馬的馬車”,卻未預見它終將重塑城市與文明。
今天的機器人馬拉松,恰似當年那場“無馬之行”——在有機器人跌倒時,嘲笑聲和噓聲一定還會存在。但每一次跌倒后的算法迭代,每一塊電池的續航優化,或許都在為未來的人形機器人鋪就通往現實世界的軌道。
▲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在極氪5G智慧工廠
英偉達CEO黃仁勛曾在采訪中表示,機器人預計兩三年內就會取得重大突破,會像汽車一樣普及。馬斯克則回應稱,機器人的普及度將是汽車的10倍。
眾擎機器人創始人趙同陽則在朋友圈發文回應朱嘯虎的言論時提到:人形機器人在五年之內幾乎無處不在,是人類學會制造工具以來最刺激的一次工業革命,甚至長遠的改變人類歷史。
業界中不乏類似說法,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憑借其技術集成性、解決勞動力短缺的能力、推動產業自動化升級的潛力、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前景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經濟影響力,被認為可能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體。
因此,可以看到從國家到地方,都在不斷發力。
▲星塵智能機器人疊衣服
國家政策指出希望到2025年,國內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整機產品達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在特種、制造、民生服務等場景示范應用,培育2-3家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
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深圳政府工作報告,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之一。
最新發布的《深圳市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6年)》,提出重點攻關人工智能與機器人融合技術、多模態感知、靈巧操作等核心技術。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終端產業規模達8000億元以上,集聚不少于10家現象級人工智能終端企業,人工智能終端產品產量突破1.5億臺,50款以上爆款人工智能終端產品,多個領域打造60個以上人工智能終端典型應用場景。
所以,當發令槍響,賽道上的每一步,其實都像是在復刻百年前汽車駛向未知的勇氣——不是為了證明機器能跑多快,而是為了探索它們能幫助人類走多遠。
這條探索之路,深圳,依然一如既往地,走在前端。
文丨深圳微時光
本文由深圳微時光原創發布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轉載需授權,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