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國家隊訓練基地,“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標語格外醒目,哪怕是最頂尖的國家隊運動員,也需要日復一日打磨基本功,越是大賽,比拼的越是誰的發揮更穩定、基本功更扎實。作為國家體育總局黨組機關報、“體育傳媒國家隊”,中國體育報也同樣將提升編輯記者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作為基本功、必修課,通過系統學習、主動實踐,不斷強化思想認識,提升干事創業本領,增強服務體育強國建設中心任務、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能力,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北京冬奧精神,不斷提高自身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實現2035年建成體育強國的目標營造氛圍、凝心聚氣。
站穩人民立場 筑牢“四力”根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體育報作為1958年成立,擁有68年發展歷史的“老報”,自誕生之日起就擁有鮮明的“人民基因”。無論是最早發表于《新體育》雜志上毛澤東同志“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還是發起于上世紀70年代末,通過讀者投票選出的“全國十佳運動員”,無不彰顯了中國體育報的“人民本色”。
進入新時代,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中國體育報堅守“辦報為民”的初心,繼續在版面保留“讀者點題”欄目,通過編讀往來精心撰寫讀者關心關注的運動隊、運動員稿件;對讀者來信、讀者來電高度重視,認真答復的同時也作為報道的選題方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體育報接到了大量關于畸形“飯圈文化”侵襲體育界的來信、來電,表達了對畸形“飯圈文化”影響運動員訓練比賽,擾亂賽場環境的憤慨、擔憂。報社編輯部第一時間成立由總編輯牽頭的采編報道小組,深入國家隊一線,了解國家隊運動員、教練員的思想動態;主動與體育總局相關業務司局、項目協會溝通聯系,確定選題方向;拓寬報道思路,在尋求中宣部、網信辦支持的同時,加強與司法界、媒體界、學界聯系,探索多措并舉治理畸形“飯圈文化”的可能性。中國體育報于2023年11月27日推出“鐘體平”評論文章《堅決抵制‘飯圈’亂象 聚力聚焦事業大局》,呼吁社會各界讓運動員安心、專心聚焦本職工作,更好發揮體育榜樣的力量,表明了鮮明的態度。此文在全網引發熱烈反響,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中央主流媒體跟進報道,國家體育總局開展的國家隊思想道德和作風建設專項教育工作,也將抵制畸形“飯圈文化”列為重要內容。之后一年多的時間,中國體育報連續圍繞治理畸形“飯圈文化”主動發聲,亮明立場觀點。不久前剛剛閉幕的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再次組織撰寫《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言獻策 多措并舉治理“飯圈”》稿件。近日,多支國家隊發布文明觀賽倡議,堅決杜絕畸形“飯圈文化”,對賽場上不理智行為說不,賽場環境明顯改善。在此過程中,中國體育報發揮了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
提升“四力”的根本任務是更好地服務人民,將“民之所盼”用“我之所為”呈現出來。與此同時,站穩人民立場、厚植人民情懷也是提升“四力”的前提和基礎,唯有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才能在新聞宣傳報道中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才能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才能讓腳下的泥土更加堅實,眼中的故事更加鮮明,腦中的思考更為深邃,筆下文字更見真情。
堅持內容為王 緊扣“四力”核心
全媒體時代,盡管新聞的生產方式、技術手段、傳播渠道發生深刻變革,但不變的是“內容為王”的基本邏輯。近年來,中國體育報堅持在“報網端微號”全平臺發力,突出“挖深度、有態度、可視化”三大特點,將“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要求融入策劃創意、采訪編輯、產品制作全流程,讓正能量成為大流量、產生大聲量,發揮好主流媒體的作用,為進一步深化體育改革、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鼓與呼。
2023年,中國體育報推出“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專欄,通過實地調研采訪,深入基層、扎根一線、進入現場,挖掘全國各地在全民健身、青少年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體育文化等領域的創新創造實踐、典型經驗做法,以實際行動提升“四力”,彰顯基層一線在體育強國建設過程中“基本盤”的作用。記者來到貴州榕江,了解“村超”的發展歷史,探討未來走向,總結文化特色,推出了《從“找樂子”到“探路子”》《我們早就準備好了!》《從“村超”到“班超”的進化之路》等系列調研稿件,得到榕江縣委縣政府的高度評價,在業界引發關注反響;為破解足球“12歲退役”現象,記者歷時三個月,對北京足球青訓工作進行調研,推出《“12歲退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走訓制:資源夾縫中的體系建設》《從基礎做起 讓青訓看到曙光》等稿件,“12歲退役現象”被寫進了體育總局等12部門聯合印發的《中國青少年足球改革發展實施意見》;記者深入社區學校,走到田間地頭,真切感受到了體育在人們生產生活、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升“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品牌影響力的同時,也為體育強國建設貢獻媒體智慧和力量。
可視化是媒體內容創新與傳播轉型的主戰場。近年來,中國體育報整合優化視頻團隊,以“主力軍”的姿態加速挺進“主戰場”,除了按照“短時新”的要求在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等大賽期間制作生產“第一落點”的賽況、采訪、分析的輕量化內容外,也充分發揮自身深入體育各領域的優勢和特長,制作一系列“長視頻”作品,傳播體育文化。最典型的案例當屬在進行北京足球青訓調研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北京國安球迷楊雪因病去世的消息,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球迷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紀念緬懷活動,通過多方聯系、扎實采訪,制作了名為《聚·愛 不止足球》的長視頻產品,講述了楊雪去世前后的感人故事,有效挖掘了積極正面的足球文化,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全網播放量近千萬次,登上新浪微博“體育熱搜”榜單,成為了現象級足球文化視頻產品。該視頻也得到了很多非北京球迷的支持和認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時不同地域、不同球隊間球迷彼此攻擊、傾軋的不良風氣,展現了足球正能量。
內容永遠是根本,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提升“四力”的重要成果就是生產出更多有品質、有品牌、有價值的內容,用思想深度、傳播廣度、情感溫度打造“硬通貨”,贏得受眾的“好口碑”。
保持終身學習 護航“四力”提升
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新技術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媒體工作者更應該緊跟時代潮流,時刻保持好奇、虛心,樹立并實踐終身學習理念,才能積極應對傳播內容、呈現方式、新聞產品不斷迭代升級帶來的新挑戰。體育界有句話:走下領獎臺,一切從零開始。中國體育報也以打造“學習型”報社為目標,時刻保持“歸零”心態,向報社68年的深厚歷史學,向采訪對象的精神事跡學,向時刻在發生的鮮活事件學,向出色出彩的同行學,從學習中進一步堅定發展信心,汲取前進力量。
“68歲”的中國體育報是新中國體育事業的記錄者、見證者,同樣也是新中國體育歷史的一部分。為了用好用活中國體育報這座體育歷史“寶庫”,一方面搭建常態化溝通交流平臺,邀請報社老領導、老同事定期與新記者編輯溝通交流工作心得、采訪經驗,另一方面深挖老報紙好內容、好版面,策劃制作“中國體育報下午茶”融媒體產品,讓老報紙煥發新活力、講述新故事。如在年代劇《小巷人家》熱播時,結合當時劇中出現的許海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內容,策劃《重溫中國奧運首金》,將中國體育報1984年8月1日的版面以及社論《偉大的一天》以融媒體的形式再次呈現在讀者面前;如將冰心、臧克家、史鐵生等名家在中國體育報發表的體育類文章再次進行整合集納;再比如面對畸形“飯圈文化”的不理智,介紹上世紀80年代女籃運動員宋曉波和群眾通信的故事,呼吁運動員和粉絲良性互動,相互促進,在各自的領域共同成長。
國家隊運動員、教練員是中國體育報的采訪對象,更是摯友和學習榜樣。通過常年接觸、深入采訪,記者了解很多運動員、教練員成長奮斗背后的故事,通過跨部門常態化分享交流,也將以“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為主要內容的中華體育精神融入日常工作、日常要求。杭州亞運會女子輕量級雙人雙槳頒獎儀式后,前方記者敏銳地觀察到鄒佳琪先把合影用的國旗認真疊好后才退場,受教育被感動的同時制作了短視頻產品,瞬間刷爆網絡,成為“爆款”。巴黎奧運會賽場上,面對西方勢力打著反興奮劑的旗號,蓄意抹黑中國運動員的丑惡行徑,面對賽場內外國外選手的冷嘲熱諷,面對前幾個比賽日未見一金的壓力,潘展樂在男子100米自由泳決賽中以打破世界紀錄的成績強勢奪冠,就此在拉德芳斯游泳館掀起“紅色波濤”,常年跟蹤采訪游泳專項記者也眼含熱淚寫下《潘展樂將金牌獻給偉大的祖國》的標題,深情講述了潘展樂金牌背后的感人故事。
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生動體現,也是提升“四力”的必由之路。在未來的工作中,中國體育報將繼續堅持守正創新,聚焦主責主業,以講好中國體育故事、傳播體育正能量為己任,推動采編隊伍不斷夯實“四力”基礎,以“腳踏實地、眼觀六路、腦思全局、筆繪宏圖”的責任和擔當,譜寫新征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體育華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