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正面臨著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貧困人口增加和食物健康安全缺乏保障等諸多挑戰。近年來地緣政治的急劇變化所引發的不確定性,使得這些挑戰變得更為嚴峻。這些向學術界、政策制定者和實踐者提出了反思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特別是全球合作(目標17)涉及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同消除貧困和饑餓(目標1和2)三大目標之間的關系這一重大研究課題。
在此歷史性轉折關頭,總結過去二十五年間世界各國在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方面的經驗教訓,探索未來加強全球在研究與創新領域的合作路徑,對于明確中國在引領全球南方國家乃至世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角色定位,更好地向世界講好“中國發展故事”,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
新時期強化研究和創新全球合作的必要性,可以從調整全球農業糧食系統的復雜性和緊迫性加以理解。當前占主導地位的農業糧食系統過分依賴外部化石能源投入,不僅難于滿足人口增長和食物安全供給的需求,而且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和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貢獻者。全球農業糧食系統轉型要求超越傳統的部門、地域和國家邊界,重新定義和建構農業生產、加工、分配、消費和治理之間的結構功能關系。為此,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一個以可持續和公平為其核心特征的農業糧食系統轉型框架,使其朝向“更為高效、更加包容貧困和邊緣化人群、更具環境可持續和韌性”的方向轉型。
農業糧食系統可持續和公平轉型的實現,離不開或依賴于在全球范圍內農業研究和創新系統的轉型(以下簡稱“系統轉型“)。這一轉型涉及同農業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研發創新資源在跨地域(或國家)、跨層級(地方、國家、區域、全球)范圍的重新分配和組織協調,從而促進所有學科(包括自然科學、工程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者和實踐者(或利益相關者,包括小農群體)之間的交流互信、相互學習,通過研究創新項目的共同設計和知識的聯合生產,有效應對可持續發展實踐所面臨的多維度、多層次且相互交織的挑戰,并提供創新思路、試驗示范、合作平臺、對策建議。
服務于全球農業糧食系統轉型的農業研究創新系統轉型并非全新的概念,但既有研究和文獻多基于全球北方國家的實踐探索和經驗總結,對全球南方國家如何通過系統轉型應對貧困、饑餓、氣候變化等挑戰問題則較少關注,更是忽略了中國、印度和巴西等南方大國崛起的因素,以及這些國家系統轉型實踐對其它南方國家科研創新能力提升、系統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有鑒于此,我們在《糧食政策》(Food Policy)英文期刊上發表文章,提出“全球農業研究創新合作”(Global Agricultural R&I Cooperation,簡稱“全球合作”)的概念,以揭示全球南方、北方農業科技大國之間合作性質的變化及其對全球南方的農業科研創新體系轉型的影響。
我們從三個方面解釋了研究全球合作問題的必要性。
首先是中國、印度、巴西等南方大國的公共部門農業研發投入占全球投入總和的比重已超過北方發達國家,且差距呈繼續擴大趨勢,從而為破解南方極度貧困國家科研投入長期停滯、缺乏科研創新能力這一難題,提供了相關的資源基礎和必要條件(如人才、投資、技術等)。
其次,南方大國所積累的本土知識、適用技術及其創新項目管理經驗,可能比北方國家的經驗更加適合其它南方國家的發展需求,易于為當地小農群體所接受。
第三,依托南方大國的科技創新資源,聯合國糧農組織牽頭、相關國家政府參與所搭建的南南合作平臺已初具規模,在適用技術轉移、研究創新人才聯合培養、促進當地資源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正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關于這些平臺如何同南方國家研究創新系統轉型相銜接、如何同北方國家的發展援助與南方國家農業研究發展體系對接等重大問題,學術研究乏善可陳。
我們的研究試圖回答“全球合作是如何影響南方國家農業研究創新系統轉型的”這一問題。具體說來,我們關注兩個研究問題:一是來自南北雙方的主要參與者,包括研究者和實踐者(或利益相關者)是如何理解、踐行和看待他們自己及他們的同行在全球合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二是他們可以通過何種途徑來分享研究創新資源和機遇,以實現合作研究和社會影響雙重目標?
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在系統梳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本地–全球聯結(LGN)的分析框架(見表1),以揭示研究者和實踐者之間知識的聯合生產過程及其跨層級、跨地域的社會影響路徑。具體說來,它通過知識生產方式和跨層級合作過程兩個維度,從問題導向、方法論基礎、知識創新主體、創新合作產出四個方面概括了區分可持續發展研究創新領域不同學派思想、政策主張。
表1 全球農業研究創新合作的本地–全球聯結(LGN)分析框架
我們通過英中兩國近十年來在農業研究創新領域合作的案例研究來說明LGN分析框架在系統轉型研究方面的可行性。我們實證研究主要來自對52名英國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研究者、英國研究基金會和企業家代表的深度訪談和集體座談,中方參與者的觀點來自于諾丁漢大學同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撰寫發表的《中英農業科研創新合作研究報告》(2023)的相關信息。
我們的研究獲得了三個方面的發現。
首先,自2010年以來,英中雙邊農業研究創新合作成就斐然,體現在雙方研究者、研究機構和相關基金管理部門之間多層次網絡互信平臺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為形成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和培養一大批國際化的農業科研、管理人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雙邊合作的成果和影響從兩國農業科研教育部門擴展到其它南方國家特別是東南亞、非洲等國家,為這些國家參與未來全球合作、提升科研創新能力、聯合設計發展研究項目、建立跨地區合作網絡等方面,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和進一步發展的條件。
其次,與雙邊合作所取得的學術成就相比,利益相關者(包括農村社區)參與雙邊合作研究的機會及其社會影響要少得多,其背后的制約因素包括雙方對實踐者參與知識聯合生產的必要性及其對合作項目社會影響的評估持不同看法; 雙邊合作項目規劃、設計仍以科學家為主導,通過自上而下的過程實施,對地方挑戰性問題和利益相關者參與重視不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土知識傳播和更好地分享中國好的實踐經驗。
第三,中英雙方作為全球兩個主要農業研究創新大國,在引領未來全球南北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可持續和公平的農食系統轉型等方面,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要求兩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涉農企業、相關政策制訂和涉外項目管理部門,大力宣傳和推介全球合作的世界觀、大局觀,探索“一帶一路”、南南合作、南北合作(跨越傳統意義上的海外發展援助)和三方合作等平行戰略或政策體系之間的銜接互補機制,進而發展出強化全球合作的共同愿景,以便更好地分享和利用雙方已有的研發和創新資源(包括科學數據、本土知識、創新實踐、網絡平臺),更好地履行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和義務。
我們的研究揭示了強化全球南方、北方大國間農業科技創新合作,對于推動南方國家農業研究創新系統轉型和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為深化全球農食系統轉型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擴展全球農業研究創新合作的四條路徑,它涉及跨層級(本土-全球)之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過程的功能區分與對接條件等問題。這四條既相互區別又相互關聯的路徑是:1)傳統的科技研究和人才培養模式,共同應對全球挑戰;2)通過共建研究創新合作平臺,分享科技資源和創新成果,以適應當地可持續發展挑戰對科研創新能力提升的需求; 3)通過多層級利益相關者參與,特別是地方實踐者和農村社區組織參與農業科研創新目標、戰略、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實現知識的聯合生產和系統轉型; 4)通過建立全球合作平臺,分享各地系統轉型的成功經驗,更好地南北雙方的科研創新資源(包括南方國家的本土知識和扶貧經驗),推動系統轉型,實現跨地域和跨層級知識的共同生產和分享,進而擴大和強化全球合作的社會影響。我們通過訪談信息和具體案例,說明了上述路徑的存在、必要性及其可行性。
簡言之,我們提出的全球合作概念、LGN分析框架及其關鍵指標,針對全球農業糧食系統可持續和公平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性問題,強調包括小農在內的各利益相關主體參與全球合作和跨層級知識聯合生產的必要性,為推動南方國家科研創新系統的轉型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論參考。
原文《How does glob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ooperation influence agricultural R&I system transformation in the South? Evidence from UK-China cooperation》,本文是在作者英文論文基礎上改編簡化版。武斌,諾丁漢大學商學院;曹聰、崔一喆、何敏,寧波諾丁漢大學。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