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術前是屬于搶救的狀態,現在心功能也恢復到Ⅰ級~Ⅱ級,也就是病人可以正常地生活。”南京鼓樓醫院心臟外科行政副主任、主任醫師潘俊看著走廊上在母親攙扶下散步的李先生,欣慰地說。
本以為是感冒,沒想到竟是左右心嚴重心衰
時間倒回到春節期間,41歲的李先生反復出現感冒、惡心、嘔吐、下肢水腫等情況。“因為他平時飲食不太規律,一直以為是吃壞肚子,也沒有重視,后來癥狀越來越嚴重,我們到當地醫院就診,檢查心電圖和心超發現心功能嚴重不全。”李先生的母親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為了尋求進一步治療,李先生來到南京鼓樓醫院。
在南京鼓樓醫院急診,李先生被診斷為“急性心力衰竭(左心衰竭合并右心衰竭)、擴張型心肌病、心包積液”,經診斷符合紐約心臟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Ⅳ級標準,存在顯著肺循環淤血及體循環灌注不足表現。
起初李先生在心內科進行了利尿劑、強心劑、血管擴張劑等常規藥物治療,奈何效果不佳,血流動力學指標持續惡化,預估生存期低于6個月,于是,李先生轉至心臟外科考慮行左心室輔助治療,也就是“人工心臟”植入。
江蘇首例!一次性植入兩顆“人工心臟”
“為他做單心還是雙心,我們團隊考慮了兩三次。”回想起整個過程,潘俊仍然記憶猶新,“我們發現患者右心室收縮力度非常差,胸腔打開以后就看到一個右心室,看不到左心室,基本上沒有收縮。這種程度,必須要植入一個右心泵。”潘俊表示,李先生左右心室同步衰竭導致雙心室泵功能嚴重受損,傳統的單心室輔助方案難以滿足全身循環支持需求,經過專家團隊的討論后,決定采取左右心同步輔助,即同時植入左心和右心雙輔助系統。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雙心輔助目前在國內開展極少,只有極少數單位有過臨床試驗的先例,在江蘇還未有單位開展過同時雙心植入。“單純做左心室輔助植入手術,從2022年開始到現在,我們的經驗已經很豐富了。但是同時雙心植入江蘇沒有案例,技術難度高,手術風險也很大。但考慮到李先生才41歲,如果只做左心輔助,肯定無法完全支撐患者的心臟功能。”潘俊說。
經過充分的術前評估和全身治療調整,并制定了多項手術風險預案,潘俊于3月5日為李先生行左心室、右心室輔助系統置入術,術中探查發現患者心臟重度增大,心臟收縮乏力,已經到了嚴重心衰的末期。在外科助手、麻醉醫師、體外循環醫生、超聲科醫生、手術護士等團隊成員的密切配合下,開胸、建立體外循環、心尖打孔、泵體植入、人工血管縫合……潘俊有條不紊地先后為患者植入左心輔助和右心輔助,手術團隊成員們全神貫注、小心翼翼地操作著各種精密的器械,不敢有絲毫懈怠,歷經漫長而艱辛的7個小時,最終手術順利完成。
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術后監護及調整同樣十分重要。在各項儀器的密切監測下,如今李先生各項指標逐漸好轉。“我現在感覺好了不少,感謝醫生讓我重獲新生!”4月7日,記者在病房看到了術后約一個月已逐漸恢復氣色的李先生,據悉,他原本脆弱不堪的心臟在兩顆“中國心”的護佑下終于轉危為安,明日將順利出院。
人工心臟,為心衰患者提供“心”希望
記者了解到,擴張型心肌病是一種以心臟擴大和收縮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是心力衰竭的常見原因之一。“隨著治療手段的改善,目前擴心病的治療已經形成了藥物治療、器械治療、外科治療包括心室輔助和心臟移植等多維度立體化治療方案,為不同類型的患者提供更多選擇。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國產心室輔助器械的研發和上市,為擴心病及終末期心衰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
記者了解到,在我國每年有1000萬心臟衰竭的患者,其中5%左右是重癥心衰患者,但是每年卻只有500—600個患者有機會接受心臟移植手術,因此人工心臟已成為重要的補充手段。潘俊指出,與傳統的心臟移植相比,人工心臟具有無須等待、無須服用抗排異藥物等諸多優勢。同時通過人工心臟的調節,心臟功能可得到有效恢復,有的患者甚至可以拆掉“人工心臟”,恢復正常生活。現在國內有五款已經獲批上市的“中國心”,讓患者在手術后的早期生存率和生活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宇
(通訊員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