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兒五歲時,對《蚯蚓的日記》特別感興趣,那時候,她還不能認識繪本上的很多字,但對蚯蚓戴帽子的插圖非常感興趣,每一次翻到那一頁都會開心地喊:“它要去參加舞會啦!”現在她上五年級,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小書迷”。
從她的閱讀進階過程中,能感受到兒童閱讀的奇妙特質——既有與生俱來的想象力,又需要成人巧妙的引導。如何在保留童趣的前提下培養閱讀能力?
繪本里的不教而學
親子閱讀期,和孩子一起讀過幾百本繪本。教一年級時,我也會每周帶學生們共讀一本繪本。不講解繪本,讓孩子們通過圖畫猜測情節——小熊為什么抱著蜂蜜罐發抖?樹洞里的影子是誰?小兔還會變成什么讓媽媽找不到?孩子們在閱讀一本繪本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驚人的發現和豐富的想象。
當孩子讀到“害怕”這個詞,他們會說:“小熊的心跳得好快”,不需要解釋出這個詞的意思,其實這個時候,孩子們已經完成了從圖像到情感的閱讀跨越。
繪本閱讀不是語文課,師生不會像回答問題一樣去交流,而是自然、自由地表達,這種無壓力閱讀環境催生的效果能讓大多數孩子能在一學期結束完整復述10本以上的繪本故事。
生活里的文字探險
學前要認識多少字?小女兒上一年級時,拿起姐姐六年級的語文書,也能順利讀出一兩段。很多人都以為在她們倆入學前便開始大量識字才有此效果。其實她們的識字途徑除了閱讀,最多的便是在生活中識字。
孩子小時候,每次全家去逛超市,都讓小朋友自己負責購物清單——“幫媽媽找‘牛’字開頭的酸奶”“薯片區有沒有‘樂’字?”……這么去幾次,超市里很多商品的名稱都能認識。洗澡時,放在浴缸旁邊的一圈洗發液、沐浴露、洗面奶等瓶瓶罐罐上面的字,也都慢慢認識了。過幾個月再換一套,字認識了再認商標,每天都有新的挑戰。
放學走回家的那段路,幾十家店面的招牌也嘗試認一認。有天小女兒突然很興奮地說有一家店叫“四哥家”,我們都沒猜出來是賣什么的店鋪。第二天在路上才發現是招牌為“四哥家常菜”的飯店,孩子后兩個字不認識,就直接省略了。又有一天冒出一句“全平二手車,行!”,我們都以為是她聽來的廣告。第二天她在路上指給我們看,原來是一家“金平二手車行”,于是,又普及了一下多音字,而對孩子來說,就像發現了漢字王國的通關密語。
這種將文字學習與生活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印證了維果茨基的觀點——“最好的學習發生在真實情境中。”
聊書中的深度閱讀
與孩子共讀,最好的交流就是和孩子聊書。聊書的過程中,可以喚起孩子的生活經驗,可以讓孩子聯想到曾經讀過的書,從而更深入地引導孩子去思考,繼而練習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等孩子再大一點,聊完書后,就鼓勵他們記下來,把思維轉化成文字,聊書也會更有價值。和孩子聊書,不是做閱讀題,也不必太功利,可以從“說來聽聽”這樣輕松的聊天形式開始——
·你喜歡這本書嗎?能給幾個喜歡的理由嗎?
·你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哪里最好笑?有沒有讓你想流淚的內容呢?
·你最想和書中的誰成為朋友?你最不想和誰打交道?
·這么好的書真該和別人共享,你先推薦給我吧,看看我能不能被它吸引?
聊書的范圍也可以很廣:聊角色,聊書名,聊感興趣的情節,聊圖畫的細節關聯,字里行間隱藏的秘密;聊同一個作者的不同作品,聊同一種題材的不同作品,聊自己和書中相似的經歷……
有時候,孩子在看書時會露出豐富的表情,發出夸張的笑聲,或者怪聲怪氣,那都是他們在發出訊號,等著大人來問:“你在看什么書呀?怎么這么好玩啊?”孩子就會滔滔不絕講起來,講完可能還會再看一遍,又發現好玩的再來講,一本書就這么循環往復地讀透了,也講透了。
當知識的種子落在童趣的土壤里,自然生長的力量會創造魔法。在童趣的星空下,閱讀應是一場自由生長的奇幻漂流。而在這趟旅程中,我們需要的不是精準的導航儀,而是守護童真的指南針。(作者湯玫系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教體局教研室小學語文教研員,小學生整本書公益閱讀活動全國百班千人讀寫計劃助理導師)
作者:湯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