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特朗普宣布對全部進口汽車和某些汽車零部件加征25%關稅,自4月3日起執行。此外,4月2日,特朗普極有可能宣布更多“對等關稅”細節。此消息一出,全球市場一片嘩然,投資者擔憂加劇。可特朗普為何要揮舞這根關稅大棒,其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盤算?
賴清德(資料圖)
不可否認,特朗普推行關稅政策,首要目標或許是保護美國國內產業與就業。長期以來,美國傳統制造業面臨著嚴峻的競爭壓力,外國低價商品大量涌入,沖擊著本土制造業。例如,鋼鐵、鋁、汽車等行業,一直呼吁政府采取保護措施。特朗普政府推出的鋼鋁關稅,本意是為國內制造業打造一個“公平競爭環境”。但現實卻不盡人意,原材料價格因關稅大幅上漲,下游產業的成本壓力劇增。與此同時,傳統制造業的衰退以及中美貿易逆差的擴大,讓美國藍領工人的失業問題愈發嚴重。特朗普政府試圖借關稅政策,展現出保護美國就業的決心,以爭取這部分選民的支持。然而,有研究表明,這種做法不僅未能有效增加就業,反而可能導致美國本土崗位流失。
在經濟層面,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也是應對美國經濟與通脹壓力的一種嘗試。近年來,美國深受高通脹困擾,政府希望通過提高進口商品的成本,引導消費者將目光轉向國內商品,從而刺激國內消費,穩定物價。就拿鋼鋁關稅來說,雖然提高了進口成本,但最終這些成本都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進一步加劇了通脹。從短期來看,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關稅可能促使消費者購買本土商品,為國內經濟注入一定活力。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做法會削弱企業的創新動力,破壞供應鏈的穩定性,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特朗普(資料圖)
在國際舞臺上,關稅成為特朗普政府進行國際博弈與外交施壓的有力工具。美國試圖通過加征關稅,迫使貿易伙伴在貿易規則、市場開放等關鍵問題上做出讓步。美國對歐盟、加拿大等盟友也毫不手軟,頻繁加征關稅。盡管這些國家采取了反制措施,但美國仍試圖通過這種高壓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此外,隨著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美國將貿易政策與國家安全緊密掛鉤,限制中國半導體進口,并推動供應鏈向“友岸外包”轉移,以此減少對特定國家的依賴。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與美國的政治周期和選民情緒密切相關。2024年總統大選的臨近,讓特朗普政府迫切需要展示出強硬立場,以鞏固選民基礎。關稅政策被包裝成“維護國家利益”的象征,迎合了部分選民對全球化的不滿情緒。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口號,更是直接呼應了藍領工人的保護主義訴求。
特朗普(資料圖)
然而,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在帶來諸多不確定性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風險。多機構紛紛發出警告,關稅可能導致美國經濟衰退的概率大幅上升,推高企業成本,損害美國的國際信譽。各國的反制措施,也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破壞多邊貿易體系,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嚴重沖擊。總的來說,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經濟保護主義、政治需求與國際博弈相互交織的產物,其效果充滿了爭議。短期來看,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的部分壓力,但長期來看,卻可能加劇經濟失衡,破壞全球貿易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