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戰(zhàn)國四大名將是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他們分別是秦國與趙國的中流砥柱,在兩國發(fā)展的歷史上占據(jù)著重要位置。
但在混亂的戰(zhàn)國時期,可是七個國家,難道只有秦國與趙國才有絕世名將嗎?若是其他國家有,那為何沒有這四人出名呢?
先來說一說比較出名的秦趙兩國的名將,首先便是戰(zhàn)國名將之首白起。
白起最有名的一戰(zhàn)便是長平之戰(zhàn),那一戰(zhàn)融合了他謀略與作戰(zhàn)能力,堪稱一絕。
白起率領幾十萬大軍進攻趙國軍隊,而此時的趙國的主帥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廉頗。
在廉頗看來,秦軍進攻過于迅猛,必須要盡全力消減秦軍的士氣,于是親自設下三道防線,等待秦軍自投羅網(wǎng)。
不過,他沒想到白起能力如此厲害,還沒有幾天的時間,第一道空倉嶺防線就被擊潰。廉頗無奈只好收縮兵力,牢牢圍在第二道防線中,雙方形成絕對的對峙。
幾年的時候秦國耗得起,但趙國已經(jīng)耗不起了。于是,秦國散布謠言,說秦軍最害怕的是趙奢。趙王聽后,立馬將廉頗換了下來,讓趙括帶兵出戰(zhàn)。
顯然紙上談兵的趙括根本不是白起的對手。白起采用誘敵之策,將趙軍團團圍住,致使其輜重盡斷。
不久之后,他便等待著趙軍自取滅亡。
最后近40萬降俘被坑殺,也讓白起成就殺神稱號。按理說這么厲害的將軍,秦國應該供起來才對啊,那他為何走向末路呢?
原來白起決定乘勝追擊,卻遭到秦國各大臣的阻攔,因為他們嫉妒白起的功高,想要趁勢打壓。秦王聽從了他們的意見,沒有令其行動,白起大失所望。
至此,白起便不再上朝,即便是后來趙國攻過來了,秦王“三顧茅廬”,白起都沒有答應帶兵出征。
不僅如此,他還質問秦王當初的行為。
白起直接搞的秦王沒了臉,隨后秦軍大敗,秦王遷怒,直接逼白起自盡。白起于公元前257年去世,據(jù)說在公元前295年,白起就在軍隊中效力。
按照時間的推算,白起很有可能五十多歲就去世了。畢竟臨死前還能帶兵打仗,不可能是七八十歲的樣子。
白起的結局讓人可惜,而曾與其對戰(zhàn)的廉頗更是令人遺憾。從趙王用趙括代替廉頗這件事就能看出,廉頗很有可能不受趙王的信任。
不過,長平之戰(zhàn)的失利也不是廉頗的錯,而后在攻打燕國的時候,廉頗還率軍出征,攻取多個地方,算是一方名將了。
但即便是忠誠的廉頗也躲不過“功高震主”這四個大字,在下一任君王繼任之后,廉頗的軍權便被收了回去,更是由于其耿直的性格,遭到朝中大臣的排擠。
不久之后,廉頗走投無路,只能去往了魏國,但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廉頗來到魏國就后悔了,想要借機回去,卻被魏王一再阻攔。
當看到趙國使者的那一刻,他以為自己看到了希望,殊不知,正是這些使者將他的希望一一碾碎。
因為這些人回到趙國,就開始詆毀廉頗,表示其已沒有能力再為趙國效力。趙國信以為真,此后只字不提廉頗的事情。
而廉頗從趙國輾轉到楚國,一直想要得到趙國的消息,結果始終沒有回信。最后廉頗抑郁而終,到最后也沒有回到心心念念的趙國。
廉頗去世的時間和趙國滅亡的時間間隔很短,他是公元前243年去世,活了整整84歲,可以說老當益壯了,真是應了那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大將都要經(jīng)歷功高震主,被君主猜忌這一階段。和白起不同的是,秦始皇對王翦可是頗有耐心。
王翦作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一,幫助嬴政南征北戰(zhàn),父親兒子齊上陣,接連拿下多個國家,親眼見證秦朝統(tǒng)一六國。
也正是因為這樣,王翦掌握兵權,王家在朝中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就連王翦的兒子都在朝為官。但秦始皇卻從未懷疑過王翦的忠心,這是為何呢?
原來王翦在帶兵攻打各國之前,就早已向秦始皇許過愿,若是成功拿下,秦始皇便賞他房屋宅院、無數(shù)錢財。
每次打仗之前,他便會跟秦始皇討要一番。其他官員見狀,都覺得王翦不識好歹,就連王翦的兒子都看不下去,讓父親收斂一些。
但王翦依舊我行我素,甚至還想秦始皇要起了美女。秦始皇有些咬牙切齒,但該給的東西一件也不會少。
別人嫉妒得眼紅,只有王翦知道自己這么做是在保命。
通過自污名節(jié)的方式,向秦始皇表示自己對權力沒有渴望,這才能躲過君主的猜忌。
因此,秦始皇才會親口說出“不會殺你”的承諾。也正是因為這樣王翦的后代也得以延續(xù)下去,并得到朝廷的優(yōu)待。
王翦得以善終,那就不會英年早逝,不過,史書上并沒有詳細記載,估計也是活到了七八十歲,畢竟王翦也是老當益壯。
而下面這一位,可以說是結局最悲慘的了,他正是戰(zhàn)國四大名將的最后一位李牧。
李牧可是繼廉頗、田單之后的重臣,曾經(jīng)帶領邊防軍攻打秦軍。當然他也是一位謀略與作戰(zhàn)能力于一身的大將,使用的還是廉頗曾經(jīng)的戰(zhàn)法。
秦軍沒有防備,只能背水一戰(zhàn),結果還是慘敗,千名秦軍被俘虜。
李牧一戰(zhàn)成名,有望成為下一個廉頗,只可惜如此純粹的武將還是敗在了陰謀詭計之下。
當時王翦向秦王提議使用反間計,放些流言,讓趙王誤以為李牧與秦軍有聯(lián)系,這樣趙國便能從內部不攻自破。
正如王翦所料,趙國內部也有許多看不慣李牧的人,開始進獻讒言,還將“證據(jù)”擺在了趙王的面前。趙王大怒,直接下令斬殺,最終活了50多歲。
這就是戰(zhàn)國四大將的結局,不論是多么厲害的武將,終究是躲不過君王的猜忌。
那么除了秦趙兩國,其他的國家又有何新起之秀呢?
第五位是齊國的田單,不過在燕國被滅之后,田單到了趙國作相。
田單的宗親世族在當時十分有名,也是流傳已久的大族,因此即便是不太沾邊的親戚,也能當個小官,田單就是這樣。
不過,齊國在七個國家中算是比較弱小的,在燕軍兵臨城下之際,齊軍根本無力抵抗,接連失去城池,只有田單站出來,誓要與城池共存亡。
當時田單只是一個管理市場的小官,但卻憑一己之力凝聚了城池中的百姓與士兵,成功守衛(wèi)城池五年之久,樂毅也攻了五年。
因為樂毅久攻不下,燕王對樂毅越來越不滿,直接將其召回(不過樂毅害怕懲罰,離開了燕國)。但田單的危機依舊沒有過去,沒了樂毅,還有其他國家的軍隊。
因此,他以一招出神入化的火牛陣成功將燕軍擊退,成為后世研究的重要戰(zhàn)法之一。
不過,齊國出名的不是田單,而是另一位孫臏。
作為鬼谷子的學生,孫臏與龐涓可是十分出名的弟子。但終究沒能逃離世俗的紛擾,最后反目成仇。
龐涓是魏國的臣子,也是他將師弟孫臏叫下了山。結果卻嫉妒孫臏的能力,暗中陷害于他,甚至還將其處以重刑。
幸好有齊國使者的幫助,孫臏才脫離危險,在這之后便成為齊國的謀臣,與魏國直接對上。可以說,齊國與魏國的戰(zhàn)爭,實際上是孫臏與龐涓的個人秀。
在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中,孫臏始終壓龐涓一頭,他更是通過縮減鍋灶的方式,讓龐涓誤以為齊國無力再戰(zhàn),從而主動走進圈套。
到最后,魏軍大敗,龐涓無奈自刎。而齊國在孫臏的輔助下愈發(fā)強大。
誰能想到孫臏與龐涓的矛盾是起于一本《孫子兵法》,果然能寫書并流傳的大將,就連孫臏這樣的謀士都為之敬佩。
但其實龐涓根本不用這么著急,因為在他之前,魏國也曾有一名寫下兵法的人,他便是吳起。
孫臏、龐涓可以稱之為謀士,而吳起集謀士、軍事家于一身。
他最有名的不是帶兵打仗,而是在楚國實行的變法,成功將楚國國力增強了好幾倍。楚國也因為有他,楚國令附近的趙國、魏國頗為忌憚。
不過,變法是一定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的,就像商鞅變法,傷害了那些貴族的利益。
吳起也遭到了楚國貴族的嫉恨,最后被亂箭射殺。
當然除了這些比較有名的人物,前面我們所說的燕國的樂毅也算是一號人物。在攻打齊國的時候,燕王受反間計的影響,要治其罪,樂毅只好逃到趙國。
即便后來趙國希望他能夠回去,樂毅也始終不為所動,頗有一種寧死不屈的感覺。
而楚國也有兩名有名的大將,他們分別是項燕與昭陽,項燕這個人可是大人物,他畢竟是項羽的祖父,而陳勝吳廣起義也會利用的項燕的名號。
不過,他在跟王翦的對戰(zhàn)中,不幸戰(zhàn)死,活到了56歲。
說了六個國家的名將,最后還剩下一個韓國,畢竟從始至終韓國的勢力就很弱小,能拿得出手的唯有暴鳶。
不過,他也只在跟隨趙國軍隊攻打秦國出現(xiàn)過,但依舊被秦軍擊敗,估計有些拿不出手。
以上便是戰(zhàn)國十二名將,他們分別是秦國的白起和王翦、趙國的廉頗和李牧、齊國的田單和孫臏、魏國的吳起和龐涓、楚國的項燕與昭陽、燕國的樂毅、韓國的暴鳶。
不過,這僅是后世的一種看法,畢竟“一千人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誰又是你心目中的戰(zhàn)國十二名將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