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繪/張平原
名詞
安寧療護
安寧療護是舒緩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舒緩醫學適用于所有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安寧療護則聚焦在生命末期患者。安寧療護以多學科團隊協作的模式來緩解患者身體、社會、精神心理方面的痛苦,提供包括癥狀緩解、舒適護理、社會支持、精神心理慰藉在內的多維度服務,以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
陳慧平
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副院長、華西廈門醫院舒緩醫學中心負責人
具有20年從事舒緩醫學/安寧療護臨床、教學和科研的豐富經驗
昨日,在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舒緩醫學中心,陳慧平正帶領團隊為生命末期患者提供安寧療護。作為中國安寧療護領域的先鋒,她用20年時間將“臨終關懷”從諱莫如深的禁忌,變成了有溫度的醫療實踐。
她遭遇的痛苦——
為何選擇學習安寧療護?
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這樣的臨床服務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時曾被稱為“臨終關懷”,如今它有了一個更有溫度的叫法——“安寧療護”。
陳慧平第一次接觸到安寧療護這一學科,是在2005年。彼時,陳慧平即將從四川大學臨床醫學院老年醫學碩士專業畢業,她的父親確診肝癌晚期。“當時想過肝移植,但醫生告訴我,術后生存質量可能更差。”陳慧平回憶道。面對父親的病情,她陷入了痛苦掙扎,在導師的建議下,她了解到了安寧療護這一學科。
“第一次走進華西第四醫院的安寧療護病房,我看到患者在家人的陪伴下平靜離世。那時我意識到,醫學不僅是對抗疾病,更是守護生命的尊嚴。”此后,她開始系統學習舒緩醫學,赴英國牛津大學丘吉爾醫院訪問期間,她深入研究了國際安寧療護的先進模式。這段經歷讓她明白:“安寧療護不是放棄治療,而是用更人性化的方式詮釋醫學的溫度。”
她面對的挫敗——
如何找到安寧療護的意義?
20年從業生涯中,陳慧平和她的團隊讓上千人在離世前感受到了無微不至的照護和心靈上的充分療愈。“看到患者與他們的家屬在面對死亡時不再焦慮與慌張,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好肯定。”陳慧平說。
然而,面對生離死別,陳慧平也曾感到焦慮與無助。2005年,陳慧平開始在四川華西第四醫院從事安寧療護工作,在那期間,陳慧平第一次直面死亡:一位60多歲的肺癌晚期患者,在她精心照料一個月后,最終在凌晨停止了呼吸。“家屬在床頭痛哭,我站在她的身后默默流淚,悲痛不已。”陳慧平說,那是她第一次意識到,“安寧療護不僅需要專業技術,更需要心理鎧甲。”
三個月內連續送走數位患者后,陳慧平幾近崩潰邊緣。“每次查房都像是一種煎熬,害怕聽到心電監護儀的報警聲,看著上面的數字一點點歸零,無助又無力。我的工作有什么意義?”她沖進領導辦公室:“我可能選錯了職業。”領導沒有正面回應,而是和她一起回顧曾經照顧過的一位位患者。“雖然患者已逝,但是家屬很感激,你幫了他們很多,”領導說,“他們很需要你。”陳慧平說,正是患者和家屬的需要,讓她忽然間明白了安寧療護的意義和自己工作的價值,這是她堅持走到現在的原因。
她找到的幫手——
怎樣助患者和家屬完成情感聯結?
2022年,陳慧平履新四川大學華西廈門醫院,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力排眾議,引入專業社工,建立“醫護社”三位一體服務模式。“社工能幫助鏈接社會資源,解決患者和家屬社會層面和精神心理層面的問題。”她介紹,她的團隊中有兩名專業社工,負責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家庭關系調解和慈善基金申請等服務。
曾有一名50歲的乳腺癌患者,因經濟困難一度放棄治療,導致病情迅速惡化進入晚期。團隊不僅為她調整鎮痛方案,還創新實施“三級護理法”:每日專業換藥、淋巴水腫按摩、空氣清新劑輔助;團隊的社工協助引入社會資源,發動志愿者每月籌款補貼患者的醫用耗材費。
社工還組織團隊成員為她舉辦了生前最后一次生日會,通過道愛、道謝、道歉、道別的“四道人生”儀式讓患者和母親完成最后的情感聯結。“媽媽,謝謝您養我長大。”患者在生命最后時刻說出了這句道謝,患者的母親深受感動。“我們不是在做慈善,而是在踐行醫學的本質。”陳慧平指著墻上的科室愿景:讓每個生命都能優雅謝幕。
她開展的嘗試——
怎么推動死亡教育融入日常?
日常生活中,許多人仍忌諱談論死亡。陳慧平記得,剛建科時,許多患者家屬將安寧療護誤解為“放棄治療”,理解為“殯儀館的前站”。
為了打破偏見,2023年,她在廈門市醫師協會牽頭成立了舒緩醫學安寧療護分會,通過舉辦學術會議和培訓班、開展病案討論、社區義診等多種形式,逐步推動安寧療護事業發展。
同時,為了讓更多人接受安寧療護理念,2023年,陳慧平還發起了“生命茶社”活動,這一靈感源于國外的“死亡咖啡館”。生命茶社的第一次活動在東坪山一家咖啡館舉辦,陳慧平邀請了一名有復雜性哀傷(逝者家屬在親人離世后陷入長時間的心理創傷并影響到了日常生活)的癌癥喪親家屬,也邀請了心理咨詢師和生前預囑推廣志愿者參與。“我們圍坐在一起,一邊品茶、吃茶點,一邊聊著與死亡和生命相關的話題。”陳慧平說,這是一場雙向的滋養,家屬在活動中學會了如何處理與親人生離死別后的情感創傷,而她和安寧療護團隊也獲益良多。
如今,“生命茶社”已成為陳慧平和患者及患者家屬談論生死的一個私密而又開放的空間。人們圍坐在一起,分享對生命的感悟與對死亡的思考。陳慧平還談到了“生前預囑”:“這是人們在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簽署的,說明在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種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她強調:“這不是放棄治療,而是維護患者的自主權。”
截至2024年末,福建省常住人口中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8.60%。在陳慧平看來,安寧療護是應對老齡化的重要舉措。“目前廈門只有少數醫院開設安寧療護科,專業人才缺口大。”她呼吁加大投入,并建立多學科人才培養體系。“我們的目標是讓每個患者都能在生命盡頭感受到尊嚴與溫暖。”陳慧平說,當人們不再避諱談論死亡,當社會能坦然接受生命的自然終結,這才是真正的文明進步。
(廈門日報記者 房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