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lexcon 2025香港站終于落下帷幕,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頂級潮流盛會,本次也毫不例外的將全國潮人聚集到了香港,無數風格的雜糅,更像是將這幾年的潮流發展具現化了。
本次的嘉賓整容同樣豪華,不僅有陳冠希、孫陽、馬伯騫等潮流ICON,ZICO、B.I,甚至全新NJZ的舞臺首演也亮相本屆Complexcon,對于玩家們來說,更像是將互聯網上的一切潮流照進現實,促成這一場為期三天的潮流派對。
小標題:本土時尚全面開花,全球頂奢為何會選擇這些國內設計師?
作為孕育出國內數一數二潮流文化的土壤,香港除了是各大潮流集會主辦方的首選地,更是孕育出不少知名設計師:從陳嫣冉用3D打印重構九龍城寨的賽博朋克美學,到陳粉丸將非遺剪紙轉化為動態 AR的數碼革命;從戚玥琪在維港海風里用呼吸共生裝置叩問城市記憶,到offgod以「賽博廣東歌」打破粵語說唱與電子音樂的次元壁;再到Percy用5000塊LED地磚編織維多利亞港的集體記憶......香港的潮流文化正全面開花。
以這幾位藝術家為首,香港的新生潮流力量正逐漸走向全球,本期我們也采訪了YUKI、陳粉丸、Percy三位藝術家,雖涉獵方向各不相同,但各位在創作過程中均不同程度的使用了iPad,作為目前較為流行的生產力工具,我們或許能在采訪中了解藝術家們的同時,看看iPad對他們的藝術創作擁有什么程度的幫助。
YUKI
1、Q:在您創立YUEQI QI品牌時,中央圣馬丁的學習經歷給了您哪些最關鍵的啟發,讓您能在品牌設計中融入傳統手工藝與可持續發展理念?
A:在中央圣馬丁的學習讓我學會了包容和多元化思考,不再拘泥于單一的風格或傳統。我喜歡探索不同文化的手工藝,也希望通過 YUEQI QI 讓這些技藝在現代語境下煥發新生命。同時,學校對可持續理念的強調也影響了我,讓我在設計時不僅關注美感,還思考如何以更負責任的方式去創造,讓每一件作品都有溫度、有故事,并且能長久地被珍惜。
2、Q:與Gucci合作并參與Gucci Vault項目,這對您個人設計風格以及YUEQI QI品牌發展產生了怎樣具體的影響?
A:和Gucci的合作對我和品牌來說都是一次很特別的經歷。Gucci 本身的風格非常多元、包容,又充滿創意,這讓我在設計上更加大膽,也更堅定了自己堅持手工藝和現代設計融合的方向。
這次合作也讓品牌被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到,讓我意識到YUEQI QI其實可以有更廣闊的可能性。它不僅僅是一個講述個人故事的品牌,也可以成為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讓更多人感受到手工藝的魅力。我也開始思考,未來品牌如何在保持個性的同時,變得更有包容性、更有生命力。
3、Q:您提到以設計作為媒介創作互相交織的故事,能詳細講講在即將于東京時裝周發布的作品中,有著怎樣獨特的故事線?
A:這次在東京時裝周發布的作品,依然延續了 YUEQI QI 以設計講故事的方式,但這次的故事更具有多層次的交織感。靈感來源于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我希望探索傳統與現代、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微妙關系。
比如,這一系列中會有很多手工鉤編元素,它們不僅代表著匠人精神,也象征著時間和記憶的編織。同時,我嘗試加入一些更前衛的廓形和材質,讓手工藝不只是懷舊,而是以新的方式與當代生活產生聯系。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不同文化、不同時代相遇的瞬間,既有細膩的情感表達,也帶著未來感和實驗性。這是一個關于連接、交錯和融合的故事,希望能讓大家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產生自己的解讀和共鳴。
4、Q:在iPad創作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一些傳統設計工具不會出現的挑戰,您又是如何克服的?
A:在 iPad 上創作時,我發現自帶的筆刷有時候難以還原手繪的肌理感,所以我會自己在 Procreate 里定制筆刷,去模擬不同材質的質感,比如針織的紋理、刺繡的細膩感,甚至是手繪線條的粗糙度。這樣不僅能更精準地呈現我腦海中的視覺效果,也能更直觀地表達手工藝的細節。
當然,相比傳統工具,iPad 的創作過程少了一些真實觸感,所以我會在數字繪制后,把設計再帶回實體材料上測試,不斷調整,讓最終作品既有手工藝的溫度,又能保持數字創作的靈活性和精確度。
5、Q:您覺得在時尚行業中,如何平衡創新設計與市場接受度之間的關系?
A:我覺得平衡創新設計和市場接受度,關鍵是找到品牌的獨特語言,同時理解受眾的需求。對我來說,設計首先是表達自我和講故事的方式,但如果想讓品牌持續發展,也需要考慮如何讓更多人理解和接受這些設計。
我的做法是保持核心理念不變,但在呈現方式上做一些調整,比如用熟悉的元素去引導觀眾進入新的設計語境,或者在創新面料和工藝中融入日常穿搭的可能性。這樣既能讓作品保留實驗性和藝術性,又能與更多人產生連接,讓設計不僅僅是視覺上的新鮮感,而是能真正走入生活的東西。
陳粉丸:
1、Q:作為頂級剪紙藝術家,您認為剪紙藝術獨特魅力的核心是什么,如何通過作品讓更多人理解和感受到這種魅力?
A:剪紙是一種沒有門檻的情感媒介,它是直觀的、易讀的。剪紙雖然和傳統民間文化存在聯系,在我的藝術創作中,我不會僅在形式上做文章,而是賦予其當代語境,敘述當下發生的故事。剪紙有著簡潔卻深邃的表現力,憑借這一點,我得以用一種輕盈且精準的藝術語言去表達我的個人創作觀念。我尤其鐘情于剪紙藝術與觀眾之間那種天然的“親近感”,它的手工質感和視覺表達,能讓觀眾瞬間感知、并喚醒記憶中那些熟悉的場景。
同時,剪紙遠不止是一種單純的技法,更像是一種獨特的媒介哲學。創作時,你必須在“剪去”與“保留”之間權衡抉擇,而這種關乎“取舍”的行為,實則與眾多議題的思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2、Q:在與 Gucci、Burberry 等頂尖品牌合作開展藝術創作時,您是如何將剪紙藝術與品牌風格進行融合的?
A:商業品牌通常希望尋找到既具有文化底蘊又能創新表達的藝術形式去展開合作,而剪紙恰好是這樣的一種載體。在與此類品牌合作的過程中,我會嘗試讓剪紙的“本土性”與品牌的“國際性”產生對話,比如通過數字技術去延伸紙的表現力。
我會將不同的品牌的風格和調性視為我創作的“素材”,探索剪紙可以如何與它們建立新的關聯,譬如說剪紙與包袋、剪紙與服裝、剪紙與香氛它們有怎樣的相似之處。每一次進行商業合作都像是在面對一個嶄新的命題,促使我去尋找新的可能性。有時,這些商業合作甚至可以反哺我的個人藝術創作,讓我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靈感和啟發。
3、Q:在創作過程中,您是如何探索在 iPad 里各種軟件與剪紙藝術相結合的,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分享?
A:有兩種剪紙方式,一種是手工剪紙,手起刀落,不可逆轉。另一種是極具現代科技感的“iPad剪紙”。在iPad上,我使用apple pencil描繪剪紙圖形,采用這種方式“剪紙”時,繪圖與制作的步驟分離開來,以往因材料媒介而產生的種種限制與難點,仿佛瞬間被不切實際地化解了,整個創作過程是機械重復的,有一種安穩的秩序感。像我的部分作品,比如《這是不是一群動物》《低頭看太陽》《對稱的自然》等,就是通過iPad里的軟件誕生的。
不僅如此,我會借助iPad繪制作品手稿,構思空間裝置的設計思路。iPad中的各類軟件,賦予了我的剪紙藝術突破二維平面的能力,使其巧妙地融入空間裝置領域,參與到當代敘事之中。
4、Q:您提到持續探索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價值張力與合作可能,在您看來,目前商業與藝術結合存在哪些難點,如何突破?
A:有在面對商業合作時,我始終會反復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我為什么要做這個項目。第二,我能為這個項目提供什么。在選擇商業項目時,我也始終保持審慎的態度,尤其當它涉及我的個人藝術表達和創作理念。我希望我與品牌的關系是相對平等的,而非單方面的委托執行。因此,我會明確表達這是一種“合作”關系,而不是簡單的供需模式。
對我而言,商業合作不僅是獲取收入的方式,更是展現藝術家創作觀念的平臺。因此,如何在保持創作獨立性和藝術性的同時,與商業合作建立真正有效的連接,是我持續思考的問題。
藝術家該如何在商業項目中保持藝術表達的自由,我認為關鍵在于真誠。藝術家需要對自己的作品有清晰的判斷,并保持創作的自信,同時也要能以專業的方式向甲方傳遞這種信念。真正的合作,應該是雙方彼此尊重、相互啟發,而不是在妥協中失去創作的核心價值。
5、Q;對于創意技術,您認為它在剪紙藝術未來發展中會扮演怎樣的角色,有哪些應用設想?
A:我認為在剪紙藝術的未來發展中,創意技術能使剪紙的邊界更加寬闊。剪紙本身是一種極具手工感和文化厚度的藝術形式,創意技術的介入,能夠賦予它更多的可能性,無論是在制作方式、材料選擇,還是呈現形式上,都可以突破傳統剪紙的二維限制,讓它進入更立體、更動態的空間。于我而言,技術的變革不是為了取代傳統手工,而是擴展藝術的可能性。關鍵在于如何用新技術保留剪紙的原生質感,而不是讓它變成單純的視覺游戲。
Percy:
1、Q:從創立 PERCY LAU 配飾眼鏡品牌到轉型為數字藝術家,這個重大轉變背后的主要原因和契機是什么?
A:第一,AI時代的到來,我感受到作為設計師的危機感。第二,我在創作上也有精神潔癖,我從來都認為品牌其實是是服務商業的,而具有先鋒性的設計是我品牌的DNA,當商業需求和個人表達越來越多矛盾的時候,我決定遵循自己的內心,做自己喜歡的創作。所以我關閉了品牌,做數字藝術家。
2、Q:作為將設計和日常工作流完全建立在 iPad 上的藝術家,iPad 在您從傳統設計到數字藝術創作的轉變過程中,起到了怎樣不可替代的作用?
A:從第一代iPad Pro開始,我就拋棄了以往所有的創作工具,比如紙筆,還有電腦上的建模工具。因為以前因為工作需要,所以iPad的便捷性讓我可以隨時隨地創作。然后因為習慣的原因就離不開iPad Pro和Apple Pencil了。
3、Q:與易烊千璽、Rihanna 等知名藝人聯動,這些明星與品牌風格契合的點是什么?以及這些合作經歷對您品牌塑造和個人藝術風格發展有什么深遠影響?
A:我覺得是因為當時品牌的眼鏡得到很多造型師朋友的欣賞。所以才有那么多藝人的聯動。我很感激時尚行業,因為這個行業讓更多朋友認識了我和我的品牌,也認可了我的作品。這也讓現在在轉變工作方向的我有更多的機會。
4、Q:當初為何想到會關閉同名眼鏡品牌,轉型成為數字藝術家?在與米哈游等游戲公司合作中,您如何將自己的藝術理念融入到游戲相關的數字創作中?
A:老實說運作品牌太累了,我還是比較適合一個人自由創作的狀態。和米哈游的合作中對方給了我很多空間發揮創意。我的創作理念一直是探索未知。因為我很少嘗試插畫創作。所以我用iPad的不同的app去發現插畫的創作方式。
5、Q:回顧您的設計生涯,您覺得在不同階段保持創新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A:好奇心。我什么都愿意嘗試,以前做品牌還是很多顧慮,現在我甚至去用iPad學音樂(我最陌生的創作領域)
6、Q:對于想要從傳統設計領域轉型到數字藝術領域的設計師,您有哪些經驗和建議可以分享?
A:用起來永遠是第一步,有可能對于一些朋友會不適應,但試試也不虧。也有可能像我這樣試了就愛上了。
結尾:
國內藝術家們的爆火,也正預示著中國時尚潮流文化正逐漸受到全球關注,玩家們觸手可得的生產力工具iPad不僅是設計師們的創意關鍵工具,或許也是大家成為設計師們的第一步,在各種文化的加持下,相信國內時尚文化的未來更值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