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是土生土長的向陽鎮人,1981 年生。上小學時,學校曾組織來營梁村木魚包春游。在她的記憶中,木魚包尚未進入現代的人居開發。
「有一片茶園,周邊是零星的耕地,沒人住在這里。」
2023 年,「一山·山之茶」民宿項目啟動土建。茶余飯后,陳娟和幾個鄰居常常到后山「監工」。大家都有些興奮,「這個頗為大膽的民宿,建得怎么樣了?」
兩年之后,山之茶民宿揭開神秘面紗。以山為樽,兜住了一個遠離塵世的理想國。
紫陽是座山城,作家賈平凹評價它:「有如重慶之盤旋,卻比重慶更迷麗,有如天津之曲折,卻比天津更繞趣。」
在山的線條上建房子,不難,這是紫陽山民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生存智慧。但要把建筑隱于山林之中,不失為一種挑戰。
山之茶民宿邀請了多相工作室創始合伙人、建筑師賈蓮娜操刀設計,以自然生長為命題,讓房子攀附在山體上,輕盈又舒展。
從戶外停車場走入山之茶民宿,首先經過「山頂茶餐廳」——建筑面積近 900 ㎡ ,空間共三層,包括主題餐廳、飲茶空間、私密茶室、景觀包間。
最佳觀景位二樓茶空間,設置了靠窗茶座以及兩個不同風格氣質的私密茶室。
餐廳之外,大手筆地鋪開草坪庭院。既是空間的延續,也通往更私密的住宿區域。
自西向東,「山頂民宿」的五棟建筑錯落有致地分布于茶山之上,曲折的連廊穿梭其中,串聯起接待大堂、療愈教室、20 間客房和 2 個泳池。在廊下行走,頗有游園的樂趣。
紫陽人擅長就地取材,用當地出產的獨特礦產資源「板巖」蓋房子。墻是石頭砌的,瓦是石板鋪的,就連屋頂也是一片片石板搭成的。
設計師延續這一智慧,將老屋拆除后遺留的石板瓦重新利用,鋪設在屋面上,層層疊疊,宛如山林里長出的自然肌理。
從山頂拾級而下,來到一片挺拔的松林,這里沿山勢排布著 11 棟木屋和 2 間茶寮,組成與自然同頻呼吸的木屋建筑群。
茶寮不設防,落落大方,進入這里就如好茶之人如魚得水。松間明月,深嗅茶香。
當城市里的開發商卡著容積率做產品,巴山之上,山之茶借來一片松林,不由分說地將風景攬入屋內。
看著一磚一瓦壘出房子的骨骼和肌理,圍合出令人遐想的度假空間。
2024 年 10 月,王娟報名參加民宿管家培訓,考試通過后,正式成為山之茶的民宿管家。
做客木魚包人家,只要進門一入坐,好客山民就會給你泡上一杯上好的紫陽富硒茶。
沒有太多繁文縟節,一只尋常的玻璃杯或是陶瓷杯,少許毛尖,倒上巴山泉水,白毫顯露,色澤翠綠,紫陽人的待客之道,已彰顯無疑。
而入住山之茶民宿,客房里標配的茶包和茶具,只不過是書中的序言,接下來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深知明前茶金貴的人,誰不想喝上一杯自己親手采摘、殺青、揉捻、提香的明前銀針呢?
山之茶民宿所在的半畝茶園,已經有 70 多年的栽種歷史。早年間,這里原是幾片分散的茶園,未成規模,后由紫陽文旅投資公司接手管理,統一除草修剪。
如今,半畝茶園里精心打造了觀江茶室、步道茶廊、景觀樹木,總面積超過 500 畝。
采茶制茶的一站式體驗,不過信手拈來。
紫陽富硒茶,久負盛名。但紫陽人家家戶戶掛著的臘肉,才是餐桌上的硬通貨。
煙熏火燎的外表下,藏著絲絲縷縷的柔情。洗洗涮涮,切成薄片,與曬干后重新泡發的土豆片抱團翻炒,鍋氣翻涌。光就著一盤咸香彈牙的臘肉土豆片,就能輕松干掉兩碗米飯。
漢江河壩的江團魚和花鰱也是當仁不讓的餐桌主角,殺魚,剖肚,取腮,放上蒸鍋,最后澆一勺滾油。高端的食材只需要簡單的烹飪方式,夾一筷子軟嫩不散的魚肉,酣暢淋漓。
還有以茶葉作澆頭、肥而不膩的紅燒肉,先抓現宰的山林走地雞,就地取材的菌菇野味……舌尖上的風起云涌,不在深巷,只需入座山之茶餐廳。
幾天前,山之茶民宿里鋪開了一席盛宴。建筑設計師、美院教授、文旅媒體、藝術家和自媒體達人都趕來參加這場春日聚會。
自然之間,天光、晚霞、松針、微風,都是取之不盡的靈感養料。
山林里閉目冥心坐,興致來了,就打一套八段錦。茶道與頌缽四手聯彈,在微小的振動中,一呼一吸。松林里隨處可見的松果、櫻花、紫葉李,也被帶回手作教室,裱為畫作。
高山之上,還是絕佳的觀星勝地。黑夜百無聊賴,但只要一次簡單的抬首動作,就能接收到來自宇宙的究極浪漫。
「營梁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王娟發自內心覺得,自從開發旅游業,整個營梁村都像個公園。「比小時候熱鬧多了。」
「以前農村以每個家庭為一個單位,最多農閑時互相串個門。現在村委會那有廣場,還修了茶園景區和步道,夏天就在政府安的太陽傘下乘涼嘮嗑,鄰里關系更親近了。」
與王娟同期入職山之茶的民宿管家中,有一位叫陳梅。
她是鄰鎮蒿坪鎮金石村人,年輕的時候擺過早點攤,在飯店當幫廚,辦過米面加工廠,也曾經營菜鋪子、洗車場,還賣過煤。
艱苦奮斗了半輩子,攢下一筆積蓄,打算在蒿坪鎮開一家民宿。「通過民宿管家培訓后,有人推薦我去民宿上班,先學習學習。」
抱著考察學習的目的,陳梅從蒿坪鎮輾轉來到營梁村,山之茶民宿。一進山呼吸到新鮮空氣,她有預感:「來對地方了。」
山之茶民宿管家 陳梅沿山而上,瓦房店會館群、茶山步道、半畝茶園組成了「陜甘茶馬古道景區」——就在去年,被列為國家 4A 級旅游景區。
山之茶項目經理王萌初來民宿做籌開,就被半山的茶園奪去了注意力。
去年 3 月,余金春來到觀江茶室工作。作為茶農的女兒,她對茶葉的制作過程了然于心,「小時候,放下書包就要幫父母采茶燒火,晚上十點才有空寫作業。」
茶室的工作給她帶來了實在的便利——早八晚五的工作時間,充實的工作內容,從落地窗能看到渚河九曲回腸穿鎮而過。最重要的是,回家只需步行 5 分鐘。
中國鄉村普遍嚴重空心化,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留不住年輕人。同樣的,營梁村也存在人口流失的嚴峻事實。
山之茶項目經理王萌想要借民宿這個平臺,培養一批本地的人才,「無論年紀大小,只要有合適的人選,我們都會不遺余力地教會他們。」
一來,是為了招募更多的民宿行業人才。再者,鄉村民宿最具說服力的代言人,非當地人莫屬。
最近這段時間,53 歲的陳梅解鎖了一個新的身份:主播。王萌鼓勵陳梅試試手,幾場線上直播,都由陳梅來主持介紹。
她年輕時在西安、江蘇等城市闖蕩,喜歡和陌生人打交道,面對鏡頭也不怯場。
「作為一個農村大姐來說,文化和年齡限制了我的發展,但我想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做個獨立的女人。今天能掙 10 塊錢,我就要掙到這 10 塊錢。」
茶山上的民宿,和小小的手機屏幕,都是她探索世界的窗口。
在營梁村開辦農家樂的王自憲見證了故鄉的蛻變,「剛回家鄉那幾年,村里能做的事不多,只能當裝修工人辛苦營生。」
現在,他和妻子經營著農家樂,還辦了個茶廠,一年能賺個十幾二十萬。
風調雨順的日子里,王自憲時常有一些惋惜。「木魚包的風景很美,但游客們上了山,意猶未盡又下山了。怎么才能把他們留下來?」
應運而生的山之茶民宿,恰好補足了那片缺失的拼圖。
曾經,營梁村是個平凡的村莊,木魚包更是默默無聞。而現在,這塊無人問津的璞玉,正在被細細雕琢,大放異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