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前,工業革命的浪潮開啟,人類踏上了科技發展的高速路。隨著不斷探索,我們構建起了相對發達的科技文明體系。而這一切的核心驅動力,便是能量。
能量,就像一把萬能鑰匙,沒有能源的開發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持續更新,人類科技便無法落地實踐。它為動力系統注入強大的活力,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出行方式。在古代,人們出行基本靠步行,即便借助馬車,速度也十分有限。受此限制,古人的活動范圍被極大壓縮,想要踏遍地球各個角落,幾乎是天方夜譚。
直到科技時代的到來,各類交通工具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從最初簡單的自行車,到如今風馳電掣的飛機,速度越來越快,地球也變得越來越 “小”。這些交通工具的迭代升級,背后離不開強大的動力系統,而這一系統的高效運行,則依賴于能量的合理利用。
20 世紀中葉,在能量的助力下,人類成功突破地球引力的束縛,邁向浩瀚宇宙。離開地球后,我們才真正領略到宇宙的浩瀚無垠,與之相比,地球宛如滄海一粟。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傳統的距離和速度單位已無法滿足需求,于是,光年和光速這兩個新術語應運而生。
光年,作為距離單位,指光以每秒約 30 萬公里的速度在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光速,則成為衡量宇宙速度的標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表明,有質量的物體速度只能無限趨近于光速,而無質量的光子、電磁波,其速度則恰好為光速,難以實現超越。
這一理論讓我們在宇宙探索中遭遇了巨大的困境。
即便以光速飛行,我們的探索范圍也僅僅局限于太陽系周邊,更別說探索整個銀河系乃至廣袤宇宙了。然而,面對宇宙的浩瀚,人類對外星文明的探尋從未停止。
從宇宙的龐大尺度以及 138 億年的漫長演化史來看,外星文明的存在具有極大的可能性,這一點在科學界基本達成共識。盡管目前我們尚未在太空中發現外星文明飛船的蹤跡,但在地球上,科學家通過考古發掘,發現了一些疑似與外星文明相關的線索。
地球擁有 38 億年的生命史,人類誕生至今也有數百萬年。
在文字尚未出現的遠古時代,人類通過在巖壁上繪制圖畫,記錄重要信息,并傳承給后代。在印度的一處山洞里,科學家發現了一幅距今一萬年前的壁畫,畫面中不僅有遠古人類形象,還描繪了疑似飛船的物體以及兩個身著類似宇航服的生物。這一發現,引發了人們對外星文明曾造訪地球的猜測。事實上,類似的證據在其他地區也有發現。
倘若遠古時期外星文明真的來過地球,那么他們是如何跨越遙遠星際空間的呢?外星文明若想進行星際旅行,宇宙飛船無疑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么,這些外星飛船究竟采用了何種動力系統?
首先,可以排除外星飛船來自太陽系的可能性。
自人類走出地球,便對太陽系展開了全方位的觀測。研究結果表明,除地球外,太陽系中并未存在其他智慧文明星球。盡管金星和火星曾被懷疑在很久以前可能是宜居星球,但進一步研究發現,即便屬實,那也是數十億年前的事了。
如此一來,外星文明只能來自太陽系以外的星系。
在宇宙中,恒星之間的平均距離超過數光年,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恒星系統 —— 比鄰星,與我們相距 4.2 光年。
以 1% 的光速飛行,抵達比鄰星需要 400 年;若速度提升至 10% 光速,仍需 40 年。這樣的速度,即亞光速,目前人類還難以企及。經過觀察和研究,科學家發現比鄰星系屬于三合星系統,其環境不利于生命星球的形成。
目前已知的與地球環境極為相似的類地行星,距離地球少則幾十光年,多則幾百、幾千光年。即便飛船速度無限接近光速,完成這樣的星際旅行,也需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漫長的星際旅行,不僅耗時久,而且宇宙環境復雜惡劣,充滿各種未知的風險。
由此推斷,外星文明若能順利抵達地球,其星際旅行耗時必然不會太長,這就意味著飛船速度需要超越光速。
那么,超光速飛行是否真的可行?答案是肯定的。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出了時空扭曲的概念,而這一現象在宇宙中確實存在,這為超光速飛行提供了理論依據。事實上,宇宙的膨脹速度就超過了光速,同時,科學家也觀測到宇宙中部分粒子因時空扭曲而實現超光速運動。
既然外星飛船能夠來到地球,那么他們很可能掌握了超光速技術。在眾多設想中,曲速驅動理論備受關注。曲速驅動的原理并不復雜,通過擴張飛船后方的空間,壓縮飛船前方的空間,形成一個前縮后漲的扭曲空間,讓飛船包裹在空間氣泡之中。
在這種狀態下,飛船本身相對靜止,而是空間氣泡以超光速向前推進,類似于在地球上沖浪,沖浪者和沖浪板本身不動,依靠海浪的推力前行。曲速驅動以愛因斯坦相對論為理論基石,空間扭曲程度越大,飛船超光速的速度也就越快。
盡管曲速驅動原理看似簡單,但要實際制造出能驅動飛船的空間氣泡,需要極為強大的能量。只有擁有足夠的能量,才能實現大幅度的空間扭曲。宇宙中的一些粒子之所以能夠超光速飛行,正是因為強大的能量爆炸致使空間扭曲,從而帶動粒子超越光速。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的曲速驅動。
然而,要人為制造這種空間氣泡,實現可控的空間跳躍,所需的能量水平遠超我們的想象。
目前,我們尚不清楚這究竟是何種量級的能量。或許,在實現可控核聚變之后,我們能嘗試借助這種能量來突破空間限制。倘若不行,就需要探索更為高級的能量模式,如反物質能量、暗物質能量等。
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外星飛船能夠跨越星際抵達地球,那就說明他們在能量應用方面至少達到了核聚變的水平,甚至可能已經掌握了暗物質和暗能量的使用方法。
當然,截至目前,人類尚未確鑿發現任何外星飛船的存在。地球上頻繁出現的不明飛行物,究竟是真實存在,還是源于人們的錯覺,它們是否真的來自外星文明,依然是未解之謎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