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家門口的服裝廠讓幸福觸手可及
海東日報記者 郝志臻 張璐 攝影報道
“以前總聽人說,公司會組織集體旅游團建,沒想到在家門口上班的我,也能在公司的安排下出去旅游,真是太幸福了!”剛和17名同事結束廣西之旅的張大姐興奮地分享著她的喜悅。
張大姐來自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北山鄉。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后,北山鄉成為全省首個整鄉易地搬遷的鄉鎮,張大姐一家也搬到了城里。然而,由于要照顧家中老人和孩子,找一份離家近的工作成了她的當務之急。
2019年,民和縣積極爭取到420萬元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資金,在北山鄉整鄉搬遷小區購置了930多平方米的房屋,建成 “扶貧車間”,并以合理租金租給青海洺欽和服飾有限公司用于服裝加工。這一舉措,讓北山鄉的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有了打工掙錢的機會。同年,張大姐成了公司的首批員工之一,開啟了她在家門口的就業之路,至今已有五年。
近日,記者走進青海洺欽和服飾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只見一片繁忙景象,電動縫紉機的噠噠聲此起彼伏,工人們正專注地趕制一批中學生校服。公司總經理印躍民介紹,服裝廠的前身是2008年民和職業技術學校響應國家東西部合作發展戰略,通過校企合作成立的民和縣雙亞服裝廠,為當地服裝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19年8月,青海洺欽和服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與民和縣扶貧開發局聯合打造易地搬遷服裝加工扶貧工廠,開啟了助力脫貧攻堅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新篇章。
如今,服裝廠的業務范圍廣泛,涵蓋校服、運動服、工作服、床上用品、窗簾等各類服裝的生產與銷售。豐富多樣的業務不僅滿足了市場多元化的需求,也為工廠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更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
“我們的員工大多是中青年婦女,主要來自北山鄉搬遷群眾,還有一小部分是殘疾人。” 印躍民表示,對于這些生活圈子相對狹窄的婦女來說,服裝廠的出現讓她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既能照顧家庭,又有穩定的收入,極大地提升了生活質量和家庭地位。
為了解決搬遷到史納安置區員工的通勤問題,公司專門配備了班車,每日接送員工,讓他們安心工作。員工范成花笑著說:“在這里工作,上下班時間規律,不耽誤照顧孩子,還有班車接送,中午有食堂,每個月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我很滿足。” 服裝廠采用計件工資制,多勞多得,每位工人的月工資在2000元至4000元不等。這種公平靈活的薪酬制度,充分調動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了勞動帶來的回報。
除了專注于服裝制造、技能培訓和促進就業,服裝廠還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免費為貧困山區的貧困學生、殘疾學生捐贈服裝。2020年5月,向北山鄉中心學校捐贈了價值5萬多元的校服;2021年,為疫情防控點捐贈了價值3萬多元的防護服和口罩;2022年,為民和縣第一中學、第二中學、第三中學、城西高級中學捐贈了價值8萬多元的口罩……
2021年,公司從北山鄉安置小區搬遷至民和縣工業園區,新的園區位置為公司帶來了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建檔立卡戶、搬遷戶和周邊鄉鎮居民獲得了就業機會。
談及今年安排18名滿五年的員工赴廣西旅游,印躍民表示,這些員工五年來與服裝廠共同成長,見證了工廠的發展壯大,這次旅游是公司對他們長期忠誠服務的高度認可和豐厚回饋。對許多長期生活在當地的員工來說,廣西之旅是一次難得的經歷,不僅拓寬了視野,豐富了人生閱歷,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公司的關懷與尊重。
來源:海東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