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7日報道(文/陳鑫)在美俄烏圍繞停火問題持續博弈之際,歐洲的困境始終未解,甚至益發凸顯。
從經濟實力看,雖然歐洲的經濟總體量超過美國,但援助烏克蘭的行動卻因內部分歧而步履蹣跚。
據美國《國家利益》雜志4月3日報道,盡管歐盟已承諾約510億美元軍事援助,英國等非歐盟國家還額外提供130億美元,但歐盟27個成員國對援烏力度、對俄態度存在顯著差異。西班牙埃爾卡諾皇家研究所網站4月4日的文章指出,東歐國家因地理鄰近對俄強硬立場鮮明,而西歐國家更關注經濟代價與能源安全,這種分裂在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家的行動中暴露無遺。
即便是法國與德國這兩大“歐盟支柱”,對俄烏沖突的態度也有著巨大分歧。近期,法國總統馬克龍高調宣布追加20億歐元軍援,但德國仍拒絕提供“金牛座”巡航導彈,這暴露出歐洲“政治意愿”與“實際行動”之間的鴻溝。
從軍事能力上來看,歐盟的軍事短板在威懾俄羅斯時表現得尤為明顯。
據歐洲新聞社和法新社報道,法國與英國提議組建“志愿聯盟”,計劃向烏克蘭部署歐洲國家的部隊。但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警告稱:若部署規模超過2.5萬人,歐洲將面臨彈藥供給、空中支援和持續作戰能力的瓶頸。
這種“威懾空心化”在核領域更為致命——歐洲至今沒有獨立核力量,而特朗普已公開質疑北約核保護傘的可靠性。馬克龍倡導的“歐洲核威懾”倡議因缺乏共識至今懸置,暴露出安全自主化的深層阻力。
在外交層面,歐洲既要防止美國主導的“強加式和談”,又無力單獨保障烏克蘭安全。與此同時,克里姆林宮明確表示,不會容忍北約國家在烏克蘭部署軍隊。更讓歐洲感到棘手的是,美國正繞過歐洲與俄直接接觸。據路透社4月4日報道,負責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的俄羅斯總統特別代表基里爾·德米特里耶夫在華盛頓與美方舉行了為期兩天的會談,雖然會談沒有取得突破,但德米特里耶夫表示,俄美關系取得了“積極進展”。這種背景下,西班牙埃爾卡諾皇家研究所指出,歐洲應繼續堅持一系列紅線,聯合英國等盟友明確反對烏克蘭在土地問題上讓步,并通過凍結俄資產、維持制裁等手段增強博弈籌碼。
面對復雜局勢,歐洲正嘗試在多邊框架下突破困局。一方面,歐盟加速推進“重新武裝計劃”,擬投入8000億歐元整合軍工產業,通過聯合采購破解各國裝備標準混亂、重復建設的痼疾。另一方面,法英軍事首長近期密集訪問基輔,商討駐軍方案細節。這些行動既是為未來威懾鋪路,也在測試歐洲快速反應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