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利社區文化書院里,剪紙非遺傳承人李秀君正手把手教孩子們剪出黃河浪花紋樣,隔壁活動室飄來《黃河賦》的誦讀聲,與院中太極隊行云流水的招式相映成趣。這幅動靜相宜的文化圖景,正是黃河路街道以文化賦能社區治理的生動注腳。2025年,街道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讓文化服務如春風化雨般浸潤每個角落,在黃河岸邊繪就“人人參與、處處有景、時時可感”的社區新畫卷。
筑基培元:文化生態立體生長
走進玉景社區“文化會客廳”,72歲的張阿姨正帶著“銀齡模特隊”排練新編排的扇子舞?!耙郧芭啪氁奶帯蛴螕簟?,現在舞蹈室、書畫室、智能借閱柜一應俱全,實在是太方便了?!睆埌⒁痰母锌?,折射出街道“品質賦能”行動的成效。通過盤活油田老年服務站、城市書房等共建資源,10個社區實現文化空間煥新升級,打造出東利非遺工坊、“兩新群體青年夜?!钡任幕貥恕?/p>
這種蛻變源于街道創新的“文化生態培育法”:桑榆學堂每周開設智能手機應用課程,幫助200余位老人跨越數字鴻溝;“青葵計劃”培育40余名青少年成為非遺小傳人;中青年則通過“青年夜?!闭莆招旅襟w運營、AI基礎學習等技能?!胺直娀狈漳J揭郧嗌賳⒅恰⒅星噘x能、銀齡樂享的模塊,讓全年齡段居民都能找到精神歸屬,實現文化服務精準供給。
破圈共生:資源活水奔涌不息
夜幕降臨,辛興社區“文明實踐夜集”總會上演奇妙的場景碰撞:東營銀行職工帶著居民演練防詐情景宣傳,社區文藝愛好者在露天舞臺唱響呂劇,夜市里艾草香氣與養生講座交織……這種“破壁融合”,源自街道搭建的“文化資源云圖”。通過整合共建單位、社會組織和社區達人,形成涵蓋教育、醫療、藝術等8大領域的服務清單,今年已精準配送文化活動80余場。
更令人欣喜的是“居民點單-專業接單”的良性循環,燕山社區打造“燕小匠生活驛站”,設立“幸福維修熱線”,為居民搭建起家門口的民生服務平臺,在人間煙火里彰顯幸福家園的溫度;在玉景社區“文化超市”,居民可像選購商品般組合20余項服務,創新的“文化積分銀行”,讓居民參與志愿服務可兌換烘焙課程、停車優惠,已帶動500余人從“旁觀者”變身“共建者”。
潤心賦能:治理畫卷徐徐鋪展
“起初就想著包些餃子給孤寡老人,誰成想這熱氣騰騰的愛心餐,真把大伙兒的心聚到一塊兒了。”暖光餃子鋪創始人李培華笑著展示賬本,通過“愛心餃子”義賣,為孤寡老人送去2000余份餐食,讓轄區老人感受到了社區的濃濃關懷與溫情。這種“文化IP+社區經濟”的創新模式,正在三個試點社區開花結果——玉景“幸福糕點坊”成為親子烘焙課堂,辛興“星光夜集”孵化出12個微創項目,物華社區“暖光餃子鋪”融合手藝傳承與助老供餐。
更深層的改變在文化浸潤中悄然發生。反詐公園里,老人們跟著“三句半”學習識騙技巧;家風故事會上,宣講員講述中國精神和十大英模等英雄事跡;辛悅集城市書房里,孩子們圍坐在全國勞模杜全芳身旁,通過宣講“走進”她守護社區39年的風雨歷程,讓勞模精神化作觸手可及的星光,文化浸潤正成為打開社區善治之門的金鑰匙。
“以前總覺得文化活動是年輕人的專利,現在從文化書院的手工課到社區廣場的戲曲擂臺,我們老年人也有了展示舞臺。”物華社區居民劉大爺的話,道出了居民群眾的共同心聲。從白發翁嫗到垂髫小兒,從線下體驗到云端共享,當文化成為社區治理的“黏合劑”,當每個居民都成為文化創造的主體,這條奔涌的“文化黃河”,正滋養著新時代社區治理的沃土。(大眾新聞記者 孫樂佳 通訊員 張淑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