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產業需求為導向 人才培養高質量(引題)
我市一高校以“微專業”全力促就業(主題)
西安日報記者 任娜
“老師,我簽約了國家能源神東煤炭公司!”“老師,我考研被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錄取了!”……連日來,西安科技大學“強礦壓智能監測”“智慧礦山安全工程”等微專業負責老師不斷收到學生就業、考研被錄取的喜訊。
智能車輛設計微專業課。受訪單位供圖
發揮優勢學科專業特色
先后立項建設三批43個微專業
記者了解到,從2022年9月起,西安科技大學就立足推動人才培養供需適配度,統籌行業特色微專業鏈群建設,多措并舉探索專業轉型升級的新途徑,幫助學生補齊知識和技能結構短板,培養新時代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今年,西安科技大學將微專業建設作為深化教育改革的“暖心工程”,構建了“常規專業固本、微專業賦能”的雙輪驅動育人體系,助力學生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推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現代能源是陜西省重點發展的四個萬億級產業集群之一,西安科技大學作為西部唯一的煤炭主體專業高校,錨定能源、安全領域上下游重點產業鏈,聚焦新時代西部能源產業復合型人才需求,建立“動態響應-特色培育”微專業建設機制,以企業急需人才崗位為導向,發揮優勢學科專業特色,先后立項建設三批43個微專業。
圍繞智慧礦山、智能礦井、新能源開發等方向,開設16個覆蓋智慧礦山安全、富油煤轉化、碳中和遙感等前沿領域的急需緊缺型微專業集群;應對新興產業交叉融合趨勢,設置跨學科新產業模塊,開設強礦壓智能監測、礦井透明地質、智能車輛設計等25個交叉復合型微專業;創新開設智能翻譯等2個素質拓展型微專業,形成“交叉融合+崗位技能+素質增值”的特色微專業育人體系,實現產業需求與高質量人才培養的深度耦合。
科教產教多場景協同
深化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在零碳建造實驗室,“零碳建造技術與工程”微專業負責人曹萍教授、中建西北設計研究院校友專家和學生熱烈討論新能源光伏一體化、高效能源設備多場景化應用等建筑節能設計案例,這些方案最終成為《零碳建筑設計課程設計》的活教材。
西安科技大學深化科教產教協同育人,加大資源配置投入,組建“教授+工程師”雙導師微專業教學團隊43個,聘請48名企業專家深度參與微專業課程和實踐資源開發,設置高聚焦、跨學科的“專業+人工智能應用”“專業+職業急需能力”微專業課程群,新建《智能巖石力學》《碳匯估算與評價》《納米能源材料》等前沿新興課程,將強礦壓智能監測、智能礦山電氣、零碳建造技術等30余項科研成果轉化為微專業教學內容,共同為學生講授實踐課程,通過“課堂-實驗室-生產現場”場景貫通,實現周末理論授課、假期企業輪訓、學期項目攻堅的“三段式”培養,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跨學科知識,體驗崗位工作場景,全面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實戰能力。
通過3年的微專業教學實踐,西安科技大學實現了學生“學科交叉-實踐創新-就業增值”素質能力的飛躍提升,在培養的兩屆1017名學生中,260名參與老師科研項目,900余名參加創新創業項目等各類學科競賽,獲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勵366項。采礦卓越2101班吳丞宏、安全工程卓越2101班陳科等同學通過“強礦壓智能監測”微專業學習,在第十九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揭榜掛帥”專項賽中獲全國特等獎,數學與應用數學2101班韓國豪同學學習了“機械產品數字化設計”“MR/VR應用技術”兩個微專業,以優異成績考取悉尼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致力于元宇宙技術深度研發。
據介紹,西安科技大學微專業結業已畢業學生150人,其中跨學院選擇新工科聯合畢業設計(論文)題目95個,整體畢業去向落實率為100%(其中深造率達到53%),較學校平均水平高19個百分點。2025屆畢業生中,選修微專業的347名學生,目前已有63%的學生就業,其中深造學生占比達52%。超90%的畢業生在新能源開發、智能礦山、應急管理等領域就業,他們扎根煤炭行業,為煤炭工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積極貢獻力量,用實際行動生動闡述了“能源報國,強國有我”的使命擔當。
來源:西安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