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已過,氣候依然濕潤多雨,正是中醫強調“天人相應”養生的關鍵期,隨著氣溫逐漸回升,人體的陽氣生發,若脾胃運化不佳,濕氣易滯留體內,引發疲倦、食欲不振等問題;因此,節后飲食應注重祛濕健脾,避免過食寒涼之物,許多清明時節的傳統美食,不僅承載著文化意義,更蘊含中醫藥食同源的智慧,在節后同樣適合作為調理身體的食補選擇。
一、艾草青團——溫陽祛濕,助力春季養生
制作方法:取新鮮艾草葉,洗凈后用熱水焯燙,去掉苦澀味,然后搗碎成泥,將糯米粉與艾草泥混合,揉成光滑的面團,然后包裹適量豆沙、蛋黃或肉松等餡料,搓圓后放入蒸鍋,大火蒸15分鐘即可。
功效: ①艾草:性溫味苦,歸肝、脾、腎經,具有祛濕散寒、溫經止血的作用,尤其適合清明多雨潮濕的氣候。 ②糯米:補中益氣,但黏滯難消化,過量易生痰濕,建議搭配陳皮茶助消化,脾胃虛弱者宜少量食用。
養生提示:艾草青團雖美味,但熱量較高(每100克約250千卡),高血糖、肥胖人群宜淺嘗輒止。
二、清明螺——清熱利濕,緩解濕熱不適
制作方法:將新鮮螺螄用清水浸泡一晚,讓其吐凈泥沙,然后入鍋加姜片、紫蘇葉、料酒焯水,去腥增香,最后再用蔥姜蒜翻炒或清燉,調味后食用。
功效:民間有“清明螺,賽人參”之說,意指清明時節的螺螄最為肥美,且營養豐富,中醫認為,螺螄性寒,能清熱利濕,特別適合濕熱體質或孕期濕氣較重的孕婦食用,有助于改善口干、便秘等癥狀。
養生提示:螺螄性寒,脾胃虛寒、宮寒或孕早期的女性應避免食用,同時需確保螺螄徹底煮熟,以防寄生蟲感染。
三、暖菇包——行氣活血,健脾和胃
制作方法:以新鮮鼠曲草(暖菇草)搗碎后混合粳米粉制成外皮,包裹臘肉、筍丁或紅豆沙蒸熟。(鼠曲草需選未開花嫩葉,保留更多活性成分)
功效: ①鼠曲草性平味甘,含黃酮類化合物,能行氣活血、祛濕消腫,緩解春季關節酸痛及濕困乏力。②粳米健脾和胃,與鼠曲草配伍可增強脾胃運化能力,適合春季食欲不振者。
養生提示:臘肉餡含鹽量高,高血壓患者建議改用香菇、豆腐等素餡,或添加薺菜平衡咸味。
清明飲食的三大中醫原則:
1.忌酸護脾:春季肝氣過旺,酸味食物(如山楂、檸檬)易加重肝木克脾土,宜多食甘味食材如山藥、紅棗以健脾。
2. 慎食發物:換季期間,竹筍、羊肉等“發物”可能誘發過敏或舊疾,建議用馬齒莧、薺菜等溫和食材替代,以減少身體負擔。
3. 冷熱平衡:寒食傳統可清積熱,但冷食傷胃,可搭配姜茶或桂圓紅棗粥調和。
清明節后仍需順應時令,調整飲食結構,讓傳統食補方法助力身體調養,輕松迎接春夏之交的氣候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