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聲‘波哥’傳來,不知情的人或許以為我有不少跟班,其實不然,他們都是我負責管理的上海新紀元雙語學校的住宿生。沒錯,我是一名男宿管老師。”
前幾日,上海新紀元雙語學校副校長王玉妹在微信朋友圈上轉(zhuǎn)發(fā)了一篇來自宿管老師施劍波的日志,“沒想到施老師不僅管理學生有方,文筆也很不錯。”提及“波哥”,校園里幾乎無人不曉。
他是學校宿管部成立十多年來,唯一的一名男宿管老師;他這輩子最大的夢想是站上講臺,曾因為高考失利從事了一份和教育幾乎不搭邊的工作,后來又因為機緣巧合轉(zhuǎn)行,走到了孩子們中間。
他說:“課堂里,老師教授他們文化知識;課后,我教他們生活技能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也算圓了年少時的夢想。”
1
“半路出家”
圓了教師夢
每天早晨,住宿學生坐校車離開宿舍區(qū)去上課后,施劍波忙碌起來,他先檢查每間宿舍的衛(wèi)生,再打掃公共區(qū)域,“每天晚上,我們會點名、查寢,如果半夜有學生出現(xiàn)生病或突發(fā)情況,還需要宿管老師第一時間送醫(yī)。這份工作瑣事比較多,但我希望盡自己所能為孩子們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環(huán)境吧!”工作間隙,施劍波接受了第一教育的采訪。
現(xiàn)年40多歲的他是學校中的唯一一名男宿管老師,自然備受關(guān)注。他坦言:“我也沒想到,步入中年,被70多名男生叫‘老師’,但也算圓了年少時的教師夢。”
當年高考時,施劍波填報了一所師范學校,但由于種種原因,最終沒有被錄取,這也是他最大的遺憾。
大學畢業(yè)后,他入職了南京一家公司,從事管理崗位的工作,“因為我是土生土長的崇明人,工作后,我每隔一兩個月會回一趟家,去看看家人。后來,我的孩子漸漸長大,我想給他更多的陪伴;而且父母年紀大了,也需要照顧,我就想著要不找份在崇明的工作。”
就這樣,施劍波踏上了求職之路。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崇明區(qū)的新紀元雙語學校發(fā)出招聘宿管老師的啟事,他內(nèi)心的教師夢再一次被喚醒。
“我一直非常喜歡與年輕人相處,他們的活力和朝氣能感染到我。我記得,學校對宿管老師的招聘條件是需要有愛心、耐心和責任心,我覺得這份職業(yè)既能夠給予學生生活上的關(guān)心和引導,同時又能見證他們在校園中的成長和蛻變,是一份非常有價值的工作。”施劍波還沒顧得上考慮學校是否能接受一名男宿管老師,毫不猶豫地投遞了簡歷。
學校宿管部主任樊紅菊回憶:“2023年,因為學校國際部的發(fā)展需要,在中興鎮(zhèn)又建了一棟宿舍樓,急需幾名宿管老師。施劍波各方面要求都非常符合,學校決定讓他來試一試。我們宿管部成立10年來,前面8年半,我們一直是‘娘子軍’,直到施劍波的加入,為我們團隊注入了活力。”
施劍波和學校宿管團隊
“我的力氣比女老師大,宿舍區(qū)需要搬運重物的時候少不了我;作為男老師,我和這群男生有更多的共同話題,他們也比較愿意與我交流;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本身就是崇明人,有孩子生病急需就醫(yī)的時候,我對周邊的醫(yī)療資源比較熟悉,可以第一時間開車送學生去醫(yī)院。”一年多來,施劍波發(fā)現(xiàn)了自身的優(yōu)勢。
2
成為無人不曉的“波哥”
“半路出家”的施劍波真的能勝任這份工作嗎?入職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他與學生的關(guān)系非常融洽,還多了一個“外號”——波哥。
關(guān)于“波哥”的來歷,他和小編分享了一個故事。
入職2個多月的一天晚上,施劍波查完寢后,回到自己的房間準備熄燈休息。突然,幾個孩子急匆匆地跑來敲他的門,“老師,你快來看看,我們寢室的屋頂上有一只大壁虎。”
“其實我當時也有點害怕,但既然學生這么信任我并且稱呼我老師,我自然只能硬著頭皮上,于是就開啟了一場與壁虎的‘大戰(zhàn)’。”如今回想起那個夜晚的經(jīng)歷,施劍波也覺得有點好笑。
最終,他克服內(nèi)心的恐懼,用紙巾抓獲了壁虎,那一刻,有位學生大喊:“波哥,你太厲害了!”
從那天起,“波哥”這個稱呼在學生中傳開了,“波哥,我回來啦!”“波哥,有沒有想我啊?”“波哥,今天換發(fā)型啦,真帥!”一聲聲“波哥”,讓施劍波心里暖暖的。
他說:“我很喜歡這個名字,感覺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更近了,甚至有家長來送孩子上學時,見到我也會叫我‘波哥’,讓我挺意外的。”
除了“波哥”,在學校里,老師們還常常喚他“秀才”,“他每天檢查完寢室衛(wèi)生后,如果發(fā)現(xiàn)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會親手寫一張小紙條放在學生桌上,指出問題和改進的方法;成為一名宿管老師之后,他一直堅持寫日記,記錄下與學生之間的故事,我們也沒想到,他文筆還是不錯的。”有時,施劍波也會與帶教師父樊紅菊分享自己的日志。
3
教授生活技能
也教授“如何做人”
入職一年多來,對于這份工作,“波哥”感到很自豪,“課堂里,老師教授他們文化知識,放學后,我則教授他們生活技能、適應社會的能力以及做人的道理,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去年,新生小軍(化名)轉(zhuǎn)到施劍波負責的宿舍區(qū),“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膽小、孤僻、不愛說話。我心想,這孩子可能不太合群。果不其然,來到宿舍后,他一個人站在床邊,手足無措,也不和室友交流。”
于是,“波哥”叫來了隔壁寢室兩位性格開朗的學生去主動和他聊天,“老師帶這兩位同學來和你認識一下,他們都是你同班同學。讓他們帶你熟悉一下環(huán)境,怎么樣?”
“你們,想干嘛?我……我害怕……”小軍的反應把施劍波嚇到了,“我知道他膽小,沒想到膽小成這樣。當時的場面非常尷尬,那時,我瞥見他床頭柜上擺著幾瓶卡通造型的塑料罐,里面裝著許多小玻璃球,我頓時有了主意。”
施劍波示意兩位同學先離開,他圍繞這些小罐子展開了話題,“這罐子里裝的是什么呀?看起來好好吃的樣子,能給老師嘗一顆嗎?”我假裝伸手要拿一顆嘗嘗,孩子的緊張情緒明顯緩和了,他笑著回應,“老師,這是玻璃球。”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的行為有點傻氣,但讓孩子卸下了防備心,我們之間的友誼也開始了。”施劍波告訴第一教育:“他漸漸地不再害怕與他人交流,我也教會了他使用洗衣機、整理床鋪等生活技能;每周末,小軍坐校車回家前,我都叮囑他到家后給我發(fā)個消息,他每次都能做到。”
今年大年初一一早,“波哥”收到了小軍發(fā)來的消息:“波哥,新年快樂!” 那一刻,施劍波開心地笑了,“我知道,他變了,變得更勇敢、開朗了。”
工作之余,他還擔任起了“親子關(guān)系調(diào)解員”,學生與父母產(chǎn)生摩擦時,會第一時間找“波哥”傾訴,“我也是一名高二男孩的父親,非常理解學生的感受,之前有個學生打電話給我抱怨說,父母的責備讓他感到煩躁,產(chǎn)生了離家出走的想法,我勸他不要沖動,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后來,學生冷靜下來,打消了這個念頭。”
施劍波與他的兒子
一年多來,看著孩子們從初來乍到時的懵懂到逐漸適應集體生活,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他倍感欣慰。
4
真正的教育是喚醒
不是馴服
為了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施劍波組建了一個微信群,取名為“中興鎮(zhèn)靚仔群”,周末和假期時間,他會在群里發(fā)布一些重要提醒,偶爾也會和孩子們互動聊天。
有一次,施劍波感冒發(fā)燒了,但癥狀不算嚴重,就沒去醫(yī)院。不巧的是,宿舍里的感冒藥吃完了,于是,他在微信群里發(fā)了一條消息:“我感冒了,誰有藥救救我呀?”發(fā)完后,他也沒太關(guān)注群消息。
“孩子們坐校車回到宿舍后,沒有像往常一樣笑嘻嘻地和我打招呼,而是匆匆跑回了宿舍。我還覺得很奇怪,便叮囑他們慢點跑。”等施劍波回到宿舍后,門外響起了敲門聲。
他打開門一看,走廊里站著好多學生,剛想問怎么回事,就聽到有人說,“波哥,我這有感冒藥,給你!”“波哥,給,我有退燒藥。”“波哥波哥,我這兒有消炎藥!”
那一刻,他的內(nèi)心被深深觸動,一時竟不知道說什么好,強忍著淚水說道:“臭小子們,沒白疼你們!還不趕緊去洗澡睡覺!”
施劍波告訴小編,每一屆學生畢業(yè)后,他都會將群里的學生移除,再邀請新生加入,但許多畢業(yè)生逢年過節(jié)依舊會給他發(fā)來祝福。
“曾經(jīng)在走廊上嬉笑打鬧的學生們,如今有的考入理想的高校,有的已經(jīng)能在大型活動上獨當一面。從他們身上,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不是馴服,而是喚醒。”施劍波表示。
對于今后的規(guī)劃,他想繼續(xù)當好一名生活老師,成為團隊中出類拔萃的人,“我會盡力陪伴每一屆學生,希望他們在學校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文字:王佳依
圖片由學校提供
編輯:王佳依
校對:曹鉺
關(guān)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驚喜更多!
特別聲明:本文經(jīng)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quán)發(fā)布,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為信息發(fā)布平臺,如您認為發(fā)布內(nèi)容侵犯您的相關(guān)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