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商傳媒記者 侯格格報道
2025年《川商》雜志3月刊
封面人物報道
西昌市工商聯副主席
四川仁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董事長李冬
原文刊載于《川商》雜志2025年3月刊
李冬是創二代,他既是傳統建筑行業的守正者,又是智能建造的探路人。
李冬是創變者,他不斷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探索出一條公司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的道路。
李冬作為四川仁厚建設集團(以下簡稱“仁厚集團”)的新一代掌舵人,在傳承中堅持發揚“師徒制度”,深諳并崇敬父輩們創業的艱辛,吸取他們的經驗;在變革中堅守工匠精神,通過建立健全的傳承機制和創新體系,推動企業的持續發展和進步。
在李冬傳承與創新的實踐中,勾勒出中國新生代創業家堅守傳統與現代相互融合發展的多維畫像。
在橫斷山脈的褶皺深處,大渡河的濤聲日夜不息。站在新竣工的鄉村公路旁,李冬的工裝褲腳沾著紅土,安全帽下的目光掃過蜿蜒的路基。這位 35 歲的青年企業家,用10年時光在川西高原書寫著建設者的壯麗詩篇。
認知覺醒
傳承工匠精神
李冬出生于四川建筑世家,父輩的工匠精神深深影響了他的價值觀。“小時候常常跟著父親去建筑工地上。是他教會我,建筑不僅僅是一項工程,更是對‘土地和人’的責任與守護。”李冬回憶道。這種對質量的堅守,也成為仁厚建設的核心企業基因。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時,正在成都求學的李冬,感受到了建筑的脆弱,這場地震對這個從小在工地長大的 “創二代” 心中產生了極大的震撼:“建筑不僅要遮風擋雨,更要承擔起守護生命的重要使命。”
這場天災改變了李冬的人生軌跡,傳承父輩工匠精神的職業理想在汶川特大地震的余波中悄然成型。此后,李冬用三年時間完成建筑工程管理專業自考,白天在工地核對鋼筋標號,夜晚研讀施工規范。2015年,手握建筑工程管理文憑的李冬,站在波光粼粼的邛海邊,在道路施工的淡淡瀝青氣味中,開啟了與鋼筋混凝土的對話,澆筑出屬于自己的成長答卷。
飛速成長
夯實發展根基
從2015年到2022年,這7年既是李冬謀求跨界轉型、飛速成長的階段,同時也是屬于仁厚集團積極轉型升級、迅猛發展的時期。
盡管父親李文是集團創始人,但李冬并未享受任何特殊待遇,而是從最基層的項目管理員做起,長期駐扎工地一線。這種選擇源于他對行業的深刻認知:“建筑是實打實的行業,必須從基礎做起。”
“我從小就是在項目上長大的。” 自幼在工地摸爬滾打的經歷,讓李冬親歷了父輩創業初期的步步為營、穩扎穩打,熟識了“仁厚”的處世之道與企業運營準則……諸此種種都成為了李冬叩開行業大門的密鑰。
起初,李冬從項目管理的工作做起,長期駐扎在項目上,生活上與工人們同吃同住,管理上事事親力親為。在參與了多個建筑工程項目的施工管理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積累經驗,他逐漸熟悉了建筑行業的運作模式和項目管理流程。得益于團隊協作和行業經驗積累,技術層面的施工難題并沒有成為難倒李冬。
“對我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工程款延期導致的民工欠薪問題。”尤其在開學季和春節前,資金壓力顯著增大,為了讓工人按時拿到工錢,李冬常常要跑到甲方公司談判,墊資支付工資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做人要仁愛,做事要厚道。這是父親將公司命名為‘仁厚’二字的緣由。經營企業,首先要讓員工擁有尊嚴感、使命感、歸屬感和成就感,團隊的力量遠大于個人。”李冬介紹,仁厚建設以“誠信贏天下,守信得人心”為經營理念;以“質量安全第一,責任效益雙贏”為施工管理目標;以“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為人才發展理念。當職工擁有了尊嚴感、使命感、歸屬感和成就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經過時光沉淀,仁厚逐步形成了讓職工成就自己而成就企業的特色文化。
“我們的人才隊伍以青年為主,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他們通常具備較高的學習能力和對新技術的敏感度,也具備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夠迅速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和項目需求,為項目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力保障。”李冬認為,青年隊伍在建筑行業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專業技能與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與適應能力、體力與耐力優勢、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以及積極態度與奉獻精神等方面。
在“仁厚”的企業文化影響之下,仁厚集團的人才隊伍建設卓有成效,先后被四川省總工會評為“四川省模范職工之家”,被中華全國總工會評為 “全國模范職工之家”,被四川省工商業聯合會評為“民營企業黨建工作先進企業”等。
從項目管理員到集團高層的進階,伴隨著對行業本質的深刻認知。2022年起,李冬逐步轉型成為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參與公司重大決策的同時,至今仍保持著大部分時間深入一線的工作模式。
多年來,在他的積極帶領下,仁厚集團積極拓展省外業務,采取“先核心、再重點、再輻射、分步走”工作措施,事業板塊遍及全國,且在2022年完成省外建筑業產值12.5億;2023年完成省外建筑業產值5.6億;2024年完成省外建筑業產值5.01億。從2017年至今,每年都被四川省住房和建設廳評為“2017-2024年度四川對外開拓先進建筑業企業”以及“四川省建筑業骨干企業”。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踐行企業家社會責任是至關重要的,它不僅關乎企業的長遠發展,也體現了對社會的回饋與貢獻。在積極響應“鄉村振興”號召方面,仁厚集團積極參與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公司參與了涼山地區的多項脫貧攻堅項目建設,為偏遠地區提供技能培訓與就業機會,助力脫貧攻堅;積極參與慈善捐贈、志愿服務等活動,先后向涼山州地區捐款捐物,累計金額達900余萬元。
智慧賦能
激活新質生產力
近年來,智能建造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逐漸成為推動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四川省在這方面的積極探索與實踐,引起了廣泛關注。今年3月,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了《2025年全省推進智能建造與裝配式建筑發展工作要點》,并提出將加快技術創新應用,大力推廣BIM技術。
BIM技術,即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通過智能技術的應用,四川的建筑行業正在開辟一條新的發展之路,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這些技術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建筑設計與施工方式,更通過數據化的管理手段,實現了施工現場的可視化與智能化。據李冬介紹,BIM 技術可以在建筑施工前進行全方位的仿真計算,提早發現潛在問題,從而減少施工過程中的變更與浪費。
應對市場變化,為了企業實現轉型升級,仁厚集團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步伐始終走在市場前列。早在2016年,仁厚集團就主辦了涼山州首次BIM技術交流會,并得到了主管部門的認可。目前,公司已要求主要項目管理人員逐步將學到的BIM實用技術運用到公司大中型項目中。同時,企業還注重人才培養和引進,打造了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團隊。
這些舉措為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推動了企業的快速發展。此外,企仁厚集團還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加強綠色建筑和智能化建筑的研究和應用。通過采用環保材料、推廣節能技術、建設智能化管理系統等措施,公司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
在2024年11月舉辦的“2024優秀青年川商發展案例發布會”論壇環節上,李冬分享道,作為一家民營建筑企業,在當前經濟逆周期調節下,要把握新機遇,重點關注行業趨勢和政策變化,從而抓住潛在的商業機會。要加強科技創新,提高項目效率和執行能力。
但技術狂飆并未沖淡對匠人精神的堅守。李冬的創新哲學充滿辯證智慧:當面對一些精細繁瑣的工作時,仍需要工匠手動校準參數和實操。而這種“人機共舞”的場景,恰是傳統與現代的最佳注腳。
代際傳承
持續發展進步
翻開仁厚集團的組織架構圖,會發現其管理模式的獨特性:既有剛性約束,又充滿柔性元素。這種剛柔相濟的特質,在李冬和公司副總經理劉莎這對 “夫妻檔”的管理中尤為顯著——當專業判斷出現分歧時,李冬常以“戰略妥協”維護決策效率“。父親主抓戰略方向,我負責落地執行。這種‘老帶新’模式既保證決策穩健性,又注入創新活力;夫人負責財務板塊,我們初中同窗的默契為管理工作增添了更多柔性力量。她能深切理解我工作中的難處,并給予關鍵支持。”
這種“柔性力量”還體現在公司的用人管理方面。“在公司內部,員工都叫我‘東哥’,夫人則被親切地稱呼為‘莎姐’。”這位90后管理者笑言。此外,公司實行彈性考核機制,提倡員工“準時下班”、定期組織特色團建、外地員工購房可享無息借款……目前,在公司工作10年以上的員工占比有30%以上,形成了穩定的人才梯隊,這在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的建筑行業是較為罕見的。
“父親在職場對我始終保持著‘結果導向’的嚴苛。有趣的是,他對孫輩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慈愛面孔。”李冬曾開玩笑地對父親說:“您對我的教育更像是‘軍事化’管理,對孩子們卻像 ‘春風化雨’。”而這種代際差異背后,則暗含著父親對企業傳承的深層期待——他希望李冬能淬煉出超越父輩的堅韌。
作為創二代,父輩在工地日夜奮戰的身影,既讓李冬理解創業維艱,也深諳親子陪伴的珍貴。“我會刻意將家庭時間模塊化:在公司與父親高效解決公務,回家即刻切換為‘父親模式’,絕不讓工作情緒侵染家庭氛圍。”
人生,從來都是場接力賽;事業的發展壯大,更需要前赴后繼者的賡續前行。“我深刻認識到傳承與創新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傳承是根基,它承載著企業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而創新則是動力,它推動著企業不斷向前,適應時代的變化和市場的需求。”李冬表示,在傳承與創新的思維引導下,仁厚集團堅持發揚“師徒制度”:鼓勵老員工與新員工建立師徒關系,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傳授技能和經驗。公司還會定期組織企業文化培訓活動,讓員工深入了解企業的歷史、使命和價值觀,增強團隊凝聚力。“下一步,我將繼續致力于傳承與創新的實踐,通過建立健全的傳承機制和創新體系,推動企業的持續發展和進步。”
守業比創業更難。李冬說,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仁厚集團將繼續深耕建筑主業,確保企業根基穩固。這不是保守,而是蓄勢待發。待市場回暖時,會考慮拓展關聯領域,但永遠遵循“主業為錨,多元協同”的發展邏輯。
從鄉村振興的田間地頭到AI賦能的智能建造,李冬以川商特有的韌性與創新力,詮釋著建筑行業的變革之道。父子同向,夫妻同心,上下齊力,在四川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宏偉浪潮中,這位創二代的每一步,都在為“中國建造” 注入新的時代注解。
川商傳媒(雜志)
天下川商的資訊、社交和服務平臺
商務與合作可聯系川商傳媒小助理
【微信ID:CS-scrb】
監督電話:028-86969842
后臺回復【川商】還可加入讀者群
編輯:孫雪涵 責編:侯格格 校對:邱向東
三審:張 鏡
終審:王仁剛
星標【川商】
不錯過每一條推送
如果您覺得我們的文章還不錯
還可以在文末點贊和點擊“在看”
您的星標,對我們至關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