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孝子是誰嗎?親生兒子被剁成肉醬,父親被迫吃下,吐出的地方,竟然成了千年古冢:我身后這個大土包,就是河南省湯陰縣,羑里城中的‘吐兒冢’!很多人知道“伯邑考”,都是在影視劇中,那歷史上真的有這個人嗎?他真的像電視劇《封神榜》中的劇情一樣,被剁成肉泥了嗎?今天,咱們就一起走進這場,忠孝與權(quán)謀的血色傳奇!
你看,墓碑上刻有‘吐兒冢’三個字,這里埋葬的不僅是,伯邑考的肉身,更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拷問。在大部分影視劇的情節(jié)中,都是商紂王為了試探周文王姬昌,是否真能‘演算天機’‘未卜先知’,竟然將他的長子“伯邑考”剁成肉醬,做成肉羹,逼其吃下,文王強忍劇痛,咽下自己的親骨肉,才逃過了一劫,從朝歌,也就是今天的鶴壁,一路強忍著巨大的悲痛,走到關(guān)押他的地方“羑里城”后,他再也忍不住了,一口心頭血,混著“伯邑考”的肉,一起吐了出來,結(jié)果,伯邑考的肉身,變城了一只兔子,而文王吐子的地方,從此,寸草不生,黃土成冢,這就是‘吐兒冢’的來歷。
但在司馬遷的《史記》里,伯邑考之死,另有版本!《史記》中說,文王因“伯邑考”‘仁孝有余,而能力不足’,所以要:廢長立幼,選次子“姬發(fā)”,也就是后來的“周武王”為繼承人。而“伯邑考”最后,是郁郁而終,但后世為了維護“周文王”圣君的形象,就只能把一切責(zé)任,都?xì)w咎于紂王,正所謂,成王敗寇!那這兩種說法,究竟哪個,才是歷史的真相?我更愿意相信,伯邑考之死,是周朝‘翦商大業(yè)’的第一滴血!文王忍辱食子,實則為麻痹紂王,暗中謀劃“滅商”大計。而伯邑考的犧牲,就成了周王朝崛起的,悲壯序曲!那后人為什么都說,伯邑考變成了一只兔子呢?古人以‘吐’的諧音,幻化出‘兔子’的想象,也是將伯邑考的魂魄,寄托于象征東方生機的“卯mǎo兔”星宿,是對‘仁孝不死’的一種隱喻!據(jù)說,直到今天,湯陰當(dāng)?shù)氐陌傩眨匀灰曂米訛槭レ`,絕不打殺,因為每一只跳躍的野兔,都有可能,帶著伯邑考的忠魂!
這里啊,還發(fā)生過很多科學(xué)無法解釋的事情,據(jù)湯陰縣志記載,1943年,日軍鐵蹄,踏破湯陰,一支日寇小隊,企圖炸毀羑里城,結(jié)果當(dāng)夜,狂風(fēng)大作,八卦陣迷宮中,忽現(xiàn)白影穿梭,日軍指南針,全部失靈,士兵也接連失蹤。第二日清晨,人們在吐兒冢旁,發(fā)現(xiàn)了三具日軍的尸體,而冢前的青草,竟一夜瘋長,掩埋了所有痕跡!這究竟是巧合,還是伯邑考的英靈顯圣?更詭異的是,1942年大饑荒時期,一個村民在羑里城15公里外的一個洞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陶罐,里面又藏有64枚龜甲,刻滿了卦辭,可惜這批文物在戰(zhàn)亂中,全部遺失,唯留一句民謠,廣為流傳:‘文王囚,邑考?xì)憇hāng,龜甲出,天下昌’!
羑里城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有記載以來的第一個監(jiān)獄,更是《周易》的誕生地。文王用七年被囚禁的時間,將伏羲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完成了群經(jīng)之首《易經(jīng)》!但你們想過嗎?若沒有喪子之痛,是否還能有這部‘變通之道’的經(jīng)典巨著?《易經(jīng)》中‘窮則變,變則通’的智慧,或許,正是文王從絕境中,悟出的生存法則!
有人說“伯邑考”是‘愚孝’,我卻認(rèn)為,他是‘大義’!他本可以繼承西岐主君的位置,卻為了救父親,孤身赴死;他死后,雖未被封侯,卻在《封神榜》中,被姜子牙封為“紫微大帝”,掌“帝王之星”,這何嘗不是一種隱喻?中華文化中,孝道與家國,從來都不割裂,伯邑考用生命,成全了父親的大業(yè),而文王用《周易》,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哲學(xué)根基!如今,羑里城游客如織,但有多少人,在這座‘吐兒冢’前,讀懂了一個民族‘忍辱負(fù)重,終得涅槃’的精神密碼?誰說忠孝不能兩全?忠孝千古事,肝膽兩昆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