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越來越近了!
2025年3月29日深夜,三名女大學生駕駛小米SU7標準版轎車,在安徽池州高速路段發生嚴重車禍。車輛以接近120公里/小時的速度撞擊施工路段水泥護欄,車頭嚴重損毀并引發爆燃,三名年輕生命瞬間消逝。
據公開數據顯示,事發前半小時車輛處于NOA導航輔助駕駛狀態。系統在碰撞前2秒發出"注意障礙"警報,駕駛員僅1秒后接管方向盤,但此時車輛仍以97公里/小時高速沖向隔離帶。關鍵細節是:該路段正在進行"半幅雙向通行"施工改造,但現場僅用塑料隔離墩替代了標準的防撞桶。
目前調查取得重大突破——距離事故點3公里的龍門架上,交通攝像頭可能記錄了事發全過程。這類高清攝像頭通常具備夜間拍攝能力,不僅能捕捉車輛行駛軌跡,還可能拍下駕駛員是否手握方向盤、是否分心操作手機等關鍵動作。這些影像資料將成為判定人車責任的核心證據。
技術爭議焦點解析
智駕系統能力邊界
涉事車輛為標準版,采用純視覺方案(11個攝像頭+1毫米波雷達),而高配版則配備激光雷達。專家指出,純視覺系統在夜間識別低矮障礙物(如塑料隔離墩)時,準確率可能下降40%以上。更關鍵的是,小米用戶手冊明確標注:標準版不識別錐桶、水馬等施工障礙物。
接管時間是否合理
國際標準要求L3級自動駕駛需預留10秒接管時間,但現行法規對L2級輔助駕駛無強制規定。此次事故從系統報警到撞擊僅2秒,遠低于人類正常反應所需3-5秒。有工程師透露,部分車企為降低誤剎風險,會主動調低障礙物識別靈敏度。
電池安全設計爭議
磷酸鐵鋰電池在劇烈碰撞下,隔膜破裂導致短路的可能性較高。雖然小米宣稱電池通過20倍國標測試,但專家直言:現有液態電池遭遇97km/h撞擊時,任何防護設計都難阻爆燃。固態電池技術雖能解決此隱患,但目前尚未量產。
多方責任初步研判
駕駛員層面
行車數據顯示:碰撞前15分鐘系統發出6次"手離方向盤"警告,最后2秒剎車力度僅38%。若監控證實駕駛員長時間脫手或分心,可能承擔主要責任。但家屬質疑:為何系統在持續報警情況下仍保持高速行駛?
車企責任邊界
法律界人士分析,若證實智駕系統存在"未識別標準障礙物"或"延遲制動"等缺陷,小米需承擔產品責任。但關鍵在于:企業是否充分告知標準版功能限制?發布會重點宣傳頂配版激光雷達車型,是否存在誤導宣傳?
施工方未按規范放置防撞桶,使用塑料墩替代金屬護欄,且未及時更新高精地圖數據。路政部門巡查記錄缺失、施工許可超期等問題,都可能成為追責依據。
借車風險警示
車輛登記在男友名下構成"借用關系"。根據民法典,出借人若未審查借用人駕駛資格或隱瞞車輛隱患,需承擔連帶責任。此案特殊在于:借用期間發生乘車人傷亡,法律關系更為復雜。
行業規范缺失
現行法規對智駕事故的責任劃分、數據取證、系統驗證等缺乏細則。例如碰撞后車門為何無法打開?因電子鎖依賴12V電源,而相關安全標準尚未強制要求碰撞自動解鎖。
對于廣大車主的核心提醒:
1. 使用智駕功能時,雙手必須不離方向盤,腳始終懸在剎車上方
2. 夜間高速路況復雜,建議關閉輔助駕駛功能
3. 購車前務必了解不同版本車型的智駕能力差異,勿被宣傳話術誤導
目前安徽省公安廳已成立專項組,預計30日內公布完整調查報告。這場悲劇或將推動三大變革:強制激光雷達成為標配、建立智駕數據第三方監管平臺、修訂道路施工安全規范。智能汽車的安全進化,終究需要鮮血寫就警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