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偉/文 面對美國濫施關稅的做法,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應對策略不一樣。
臺灣賴清德當局的對策是向特朗普政府交納兩份投名狀求放過。
這兩份投名狀是:擴大對美采購、擴大對美投資。
4月6日傍晚,賴清德發表了時長8分鐘的電視講話。在這個講話中,賴清德表示,為了應對特朗普政府施加給臺灣的高額關稅,臺灣將用5項策略來應變。其中在第一項策略中,包括擴大對美采購、擴大對美投資兩個小項。具體內容為:
擴大對美采購方面,臺灣行政部門已經完成對農業、工業、石油、天然氣等產品對美大量采購的盤點與計劃,臺灣防務部門也已經提出軍事采購清單,各項采購都會積極進行。
擴大對美投資方面,目前臺灣累計對美國投資金額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創造約40萬個工作機會。未來,除了臺積電加碼投資,其他產業如電子、信息通訊、石化及天然氣等產業,都可以加碼投資美國,深化臺美產業合作。臺灣當局將協助整合“臺灣投資美國隊”,也期盼美國對等整合“美國投資臺灣隊”,讓臺美經貿合作更緊密。
在筆者看來,賴清德的所謂5項策略,只有這兩個小項是實的。綠營最大的報紙《自由時報》今天(4月7日)發表的題為“川普關稅戰的虛實”的社論,也是這樣的觀點。該社論認為:“更重要的是,擴大對美采購與投資,才能有效縮減臺美貿易的不平衡狀態。無論如何,臺灣被川普課征32%關稅,對經濟、產業無疑是一大沖擊,‘行政院’編列的880億元(新臺幣)的協助方案,只是權宜措施,如何擴大對美投資與采購,讓臺美產業更加緊密契合,才是化解危機之道。”
面對賴清德當局出臺的所謂5項策略,島內藍綠兩大陣營反應各異,藍營質疑、綠營支持,《自由時報》更是以“府院100小時拆彈過程曝光”這樣的標題給賴清德當局貼金。
這5項策略尤其是其中的兩份投名狀效果如何姑且不論,有兩個疑點需要分析:
第一,臺灣當局準備拿著錢找特朗普求和,錢從哪里來?
2024年臺灣對美國貿易順差為648.82億美元。按照特朗普“簡單計算”的特性,賴清德當局恐怕只有擴大對美采購達到上述金額,特朗普才會滿意。
那么,這筆錢從哪里來呢?
巧合的是,2024年,臺灣從大陸和香港賺取的貿易順差為699.96億美元。兩者金額相當。
這是臺灣方面的統計,按照大陸方面的統計,2024年臺灣從大陸(不包括香港)賺取的貿易順差為1425.93億美元(2024年兩岸貿易總額2929.71億美元,其中大陸對臺出口751.89億美元,自臺進口2177.82億美元)。
盡管對外貿易是一個復雜的行為,資金的運用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東墻西墻”,但兩岸貿易關系和政治關系長期以來的現狀,讓一些大陸網友得出一個樸素的結論:臺灣當局一直在用從大陸賺來的錢買美國武器對抗統一。
這一次,賴清德宣布的對美擴大采購清單里,依然包含武器裝備。
他們能拿出多少錢?這些錢從哪里來呢?
第二,歷屆臺灣當局為什么對美國政府這么恭順。
歷屆臺灣當局,不論藍綠,對美國政府的態度,可以用一個成語來概括:百依百順。
主張“臺獨”的民進黨當局更是如此。
為什么?
這里面包含著一個終極的政治目的。
臺灣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揭開了這個謎團。
張亞中昨天(4月6日)在臺灣《中國時報》發表署名文章。他在文中分析:“從賴清德的言行來看,他已經沒有回頭是岸的空間,只能一路往黑走到底。他當然也知道,只有繼續堅持成為一位不惜一戰的‘臺獨’者,方能在未來失敗后以‘流亡領袖’身份獲得美國的政治庇護,并以臺灣的外匯存底作為籌碼,在美國的支持下,繼續維持他的政治生命。”
這應該才是臺灣政壇高層最大的“秘密”:當兩岸統一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美國就成了臺灣政壇高層尤其是“臺獨” 分子預想中的最后的避風港,即使是對統一不那么抗拒的人,也在內心深處將美國作為備選,以備不時之需。
這是求生的本能,既包括個人的生命安全,也包括個人政治生命的延續。
這樣的少數人的求生,要用全體臺灣人的錢來埋單。
王義偉經濟觀察報部門主任
經濟觀察報海外部主任,臺海問題專家,長期關注民營經濟、國際經貿和反傾銷,對宏觀經濟也有深入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