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舟山旅游,多數游客心中懷揣著虔誠,直奔普陀山朝圣祈愿。然而,與普陀山一水之隔,并有深厚淵源的元代古剎——沈家門十景之一的接待禪寺,卻容易被忽視。
站在沈家門墩頭碼頭望著對面天打巖半山腰的接待寺,耳邊傳來輪渡的汽笛聲。熙熙攘攘的游客大都轉車前往普陀山方向,而我卻轉身走向接待禪寺。
接待寺始建于元代志元十四年(1277年),當時,普陀寶陀寺住持僧如智大師為便于來普陀山朝圣禮佛的信徒夜宿休憩,捐了衣缽,在沈家門建了這座接待禪寺。
七百年前,前往海天佛國普陀山的朝圣之路何其艱難,僧人們經數月跋涉來到舟山,總要在此歇腳整裝。山門兩側的菱形花格門仍保留著元代營造法式的遺韻,那些被香火浸潤得發亮的門軸,仿佛還回響著古時僧人“褪去凡衣換僧袍”的窸窣聲。
明成化元年(1465年),蜀僧德慧來普陀山朝圣,因天晚和風雨影響,無舟可渡,入寺宿數晚。因夢中受觀音點化,便出資修繕了接待禪寺,并接納僧侶和香客。后在普陀山普濟寺方丈的傾力相助下,成為普陀山普濟禪寺的下院。自此,接待禪寺成就了沈家門第一縷天籟梵音。
接待禪寺,“接待四方,四方接待”,使每一位去普陀佛國朝圣的信徒都會在這里燒幾炷香,駐足小息、歇足收心,讓當天無法趕往普陀山的人們可以先在這里遙拜靈山。從而有了“接待禪寺里換僧衣,褪去凡心赴普陀”的說法。
接待寺還有著一段與明末抗清不可分割的歷史,明末清初的烽煙里,張名振、張煌言等將領曾在此運籌帷幄,寺院作為重要據點和屯兵扎營處,佛堂的誦經聲與將士的操練聲奇妙地交織。
此刻陽光斜照在單檐硬山頂的屋脊上,那些造型古樸的吻獸靜默如初,仿佛仍在守護著那段金戈鐵馬的記憶。
漫步寺中,建筑細節處處可見匠心。圓通正殿屋脊中央的連球裝飾在陽光下流轉著青灰光澤,與兩側的鴟吻形成奇妙對話。仰觀歇山式屋頂,層層疊疊的小青瓦如同凝固的海浪。最驚艷的當屬禪房外的萬字紋花窗,當正午陽光穿透菱格,在地面投射出流動的光之經文,恍若佛陀拈花示法的剎那,富有禪韻。
在文昌閣偶遇一個老僧,他手持竹帚清掃落葉的動作本身就是禪意。那些斗拱間的彩畫,雖經幾百年風雨,當初畫師勾勒的纏枝蓮紋仍在訴說極樂。那些褪色的青綠山水與赭石云紋,竟在斑駁中透出別樣的空靈。
極目遠眺,沈家門漁港的桅桿與寺院的古鐘遙相呼應,七百年來,這口銅鐘見證了多少香客從“海上驛站”走向“海天佛國”的朝圣之路。
入夜后的古剎別具禪韻。當LED燈光漸次亮起,杏黃院墻化作暖色的畫布,勾勒出飛檐翹角的優美剪影。大雄寶殿的琉璃瓦在藍色光暈中宛如龍宮,而地藏殿的暖黃光柱則似接引眾生的蓮燈。此刻晚課的木魚聲隱隱傳來,與遠處漁船的汽笛聲構成奇妙的二重奏。
如今,交通便捷了,外地香客可以無縫銜接直達普陀山。但如果到舟山需要在沈家門宿一晚的香客,也可以選擇在接待寺駐足停留,先入佛家小接待,再修自身大功德。
接待禪寺雖不似普陀山那般聲名顯赫,卻以更從容的姿態,將佛國的莊嚴與塵世的溫度,都化作了天打巖上的一縷清風、西山腰處的一聲梵唱。
或許真正的朝圣,不在抵達,而在這一路遇見的人間菩提。
Tips: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沈家門街道天打巖路4號
交通:自駕導航“舟山接待禪寺”即可直達,寺院門口有停車場。如今寺院正在擴建,也可選擇停到墩頭客運碼頭或周邊停車場。公共交通,有十余條公交線路直達海珍苑(接待寺)站。
門票:免費
感謝你的閱讀,你的每一次點贊、分享和留言都讓我心生歡喜。
如果喜歡請關注@Trip在路上,我們一起看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