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青衣江畔已鋪上淡淡的青綠。樂山市夾江縣青衣街道青衣江村8000畝枇杷林里,枝葉間一顆顆綠色的小果初露“頭角”,長勢喜人。
“再過幾天,我們就要組織統一疏果套袋了。4月底,第一批枇杷就能上市。”青衣江村集體經濟強村公司負責人劉玉香一邊掰開枝葉查看枇杷長勢,一邊喜滋滋地對記者說,2024年,公司通過枇杷鮮果及農資銷售,收入達600萬元,實現利潤約62萬元。
青衣江村是樂山市持續釋放“黨建引領強村公司健康發展”政策紅利的受益村之一。去年10月,樂山市委組織部牽頭多部門聯合制定出臺《關于黨建引領強村公司健康發展的九條措施(試行)》(以下簡稱“九條措施”),聚力破解強村公司在人才、資源、分配等方面的發展難題。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利,讓數個“青衣江村”走上強村富民新路。
“人才+要素” ,多管齊下補齊發展短板
2月24日上午,樂山市井研縣集益鎮雨臺村200余畝集體果園里一派忙碌景象,村民們正在為春節前已采摘完畢的柑橘樹修枝、施肥、打藥。
“在強村公司的管護下,園里的春見去年賣了110余萬元。”在場的集益鎮黨委副書記周東說,去年7月,集益鎮雨臺村、黃馬村等7個村共同出資注冊成立了井研柑橘出川強村農業服務中心,7個村抱團,整合了片區力量,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贏的局面。
為了解決強村公司誰來管、怎么管等“鄉村缺人”問題,按照九條措施中對選優配強強村公司經營管理隊伍的相關建議,井研柑橘出川強村農業服務中心向社會公開招聘職業經理人,引進了善經營、會管理的人才馬旭東。記者找到他時,他正在果園里指導村民施肥。
雖然到強村公司時間不長,但常年從事農資銷售、熟悉柑橘產業的馬旭東對公司的發展早有謀劃:“井研縣是全國優質柑橘基地,集益鎮處在百里柑橘產業環線上,柑橘銷售是強村公司的主業,下一步公司將打造精品果品牌統一包裝,另外還可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和承接政府小型項目等。”
除了引進職業經理人,破解強村公司人才瓶頸,九條措施中還有“精髓”。其中,從全市國有企業統籌選派優秀業務骨干到強村公司掛職“強村經理”,整合各部門力量,為強村公司組建涵蓋技術指導、財務管理、法律咨詢、市場拓展等業務的“發展服務團”,便是一套獨創經驗。
在犍為縣玉津鎮愛國村,樂山蘇稽新區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選派的“強村經理”張科自去年10月入村掛職以來,借鑒國企管理經驗,進一步完善了該村犍為縣裕農強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內控制度,并借助原單位渠道,積極為公司農機社會化服務對接資源與業務。在五通橋區冠英鎮挖斷山村,樂山市商業銀行五通支行公司業務部副主任張楊掛職該村五通橋區姜禾強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強村經理”后,根據強村公司及農戶具體需求,提出定制化的金融服務方案,并建立起“政銀企”三方協調溝通機制。
“強村經理”蹲點促發展有成效,“發展服務團”巡回指導同樣“給力”。“自去年10月,縣里組建‘發展服務團’后,犍為縣稅務局清溪分局局長魏世波帶領團隊多次到村里開展業務指導,進一步規范了強村公司的財稅管理。”愛國村黨委書記李強對記者說。
人才短缺,是多數鄉村發展的一大短板。九條措施提出后,樂山市已有11家市屬國企選派優秀業務骨干到11個縣(區)擔任“強村經理”。每個縣(區)全覆蓋進行“強村經理”選派和“發展服務團”組建。“‘強村經理’‘發展服務團’整合利用各自資源,發揮專業特長,幫助當地強村公司解決了不少問題。同時,也為組織鍛煉人才、發現人才、使用人才提供了重要渠道。”樂山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強村+供銷”,破融資難題拓寬發展空間
融資難、路子窄一直是制約多數強村公司長遠發展的“老大難”問題,但青衣江村卻在政策與機遇的雙重“利好”下,探索出一條破解之道。
青衣江村集體經濟強村公司又名青衣江村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強村公司與供銷社為何“結緣”?兩者的組合產生了怎樣的疊加效應?
“幾年前,村里的農業技術隊在開展服務時,正好碰上到村里開展‘三農’服務的夾江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的工作人員。大家一商量,既然都是搞農業服務,不如合作謀發展。”劉玉香說出了緣由,“這正好與市上、縣上支持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吸引國有、社會資本參股強村公司經營的政策不謀而合。”
與供銷社合作,好處在哪里?
“最明顯的優勢便是降本增效。”夾江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副主任徐貴春說,基層供銷社在農資供應上有渠道優勢,合作成立強村公司,統一服務農戶,可降低農戶購買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的成本,保障農資產品品質。
于是,奔著合作共贏的目標,2021年9月,注冊資本40萬元,村集體、合作社、供銷社分別持股75%、12.5%、12.5%的青衣江村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成立后,圍繞當地枇杷產業,整合各類資源,開展“選種育種、種植管理、農資供應、統防統治、產品銷售、金融惠農”一條龍服務,不僅保障了夾江枇杷穩定優質的品質,還成功打造“青衣有果”品牌。
“有了標準化的服務和統一的品牌,現在村里枇杷賣得好,一畝可賣2.5萬元。”青衣江村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宛志勇說,“為了解決強村公司經營產品單一及渠道狹窄的問題,市上發布九條措施,進一步鼓勵強村公司大膽探索經驗模式,拓寬經營范圍。于是我們在延鏈補鏈上再發力,開發了枇杷膏、枇杷酒、枇杷蜂蜜等高附加值產品,讓枇杷再提‘身價’。2024年,全村枇杷產業綜合收入超過9000萬元。”
“集體+群眾+干部”,利益“三贏”激活發展動能
“7800元獎勵資金雖不算多,但讓干部們吃下了一心謀發展的‘定心丸’。”說起2月19日確定的獎勵資金兌現方案,李強滿面笑容。
2023年,愛國村成立犍為縣裕農強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村“兩委”的支持下,公司通過經營盤活村里閑置土地1000畝、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實現凈收益26萬余元。
但眼看著強村公司有起色,干部卻快留不住。“成立強村公司后,參與經營管理的村干部兼職不兼薪,一定程度挫傷了一些年輕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愛國村黨委副書記劉茗說。
村里留不住能人,何談集體經濟發展?就在關鍵時刻,市上出臺的九條措施打開了政策“前門”。
“一整套激勵機制,猶如一場留人用人的‘及時雨’,提振了村干部干事創業精氣神。”李強說,“按照九條措施規定,‘三項指標’(經營收益、凈收益、貨幣資金存量)均超過10萬元的強村公司,可將不高于20%的營業利潤,作為村干部參與經營管理的創收激勵。愛國村恰好符合條件。”
作為“規范激勵創收”的第一批試點,2024年11月,愛國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通過“四議兩公開”程序確定獎勵資金分配方案,將15%的經營收益作為村干部參與強村公司經營管理的創收激勵,李強在內的5名參與強村公司管理經營的村干部分別獲得7800元獎勵。同時,按照九條措施規定“原則上,強村公司當年捐贈幫扶、公益福利、分配分紅等支出不低于對村干部的創收激勵總額”,2024年,愛國村從利潤中提取12萬余元用于村級道路維護、困難對象慰問、群眾二次分紅等。
“此外,按照創收等級,參與經營的村干部還將獲得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方面的補助。這讓能干事、敢干事的村干部充分享受到集體經濟發展紅利,消除了顧慮,實現了集體利益、群眾利益、村干部利益的‘三贏’。”犍為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張微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