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的魅力,可以用“以形寫神,因形見義”來總結。想要讓寫的字不只是字,而是藝術,有筆畫的形態美和質量美,那么就要通過“用筆”這一大關。
由后浪出品,何大齊老師的《書法上手:從技法到藝術》書中,講述了我國書法五大字體楷書、隸書、草書、行書、篆書從技法到藝術的學習方法。
有書法家曾講:“筆法通,則書法通”,用筆是寫字與書法的分水嶺,用筆是生活和藝術的分界線。
《書法上手》系列的5本書中,從字體的歷史說起,之后講述了字體的工具、筆畫、筆順、間架結構、偏旁、集字成篇、章法和款式,以及臨摹參考示范等。
想要寫好中國書法,有什么技巧呢?何大齊老師講:
首先,離不開有經驗的教師指導下扎扎實實地練好書法基本功,尤其是臨摹古代優秀碑帖。
其次,在勤學苦練基本功的同時,要注意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素養,包括文化修養,道德情操,生活閱歷等等。
最后,將臨摹碑帖與創作書法結合起來,才能將臨摹向自己的風格邁進,讓書法結合日常書寫,長此以往,所寫的文字,就成為帶有自身性情的藝術作品,而不是單純的臨摹練字,這也是從“無我”到“有我”的進步過程。
在5種字體中,我非常喜歡隸書,如今了解了幾種字體之間的關聯,才知道幾種字體之間的關聯,也更加有信心將練書法這件事進行到底了。
1. 我國文字的發展,從“依類象形”的象形字發展而來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都屬于象形字從周代起書法就列為六藝之一,篆體字符合“六書”造字原理,六書包括: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小篆在秦統一中國后成為了通行書體,篆書用筆單純、粗細均勻、迂回盤曲,要學習篆書,先從小篆開始學起,再追溯而上。
2. 隸書改變了造字遵循的“六書”原理,變成不完全象形的象形字,成為古文字與今文字的分水嶺,出現了“八法”(平、豎、波、撇、捺、點、折、鉤)。
隸書起源于戰國后期,要是想要學習隸書建議學漢隸,因為兩漢是隸書的成熟期,在魏、晉、南北朝時隸書向楷書轉變,失去了漢隸自然生動的韻味。
3. 東漢是隸書的成熟時期,也是楷書的草創時期,在這期間,人們試用簡單方法寫楷書,行書在晉朝完全成熟。
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繼承前人成果,進一步完善了楷書的法式,同時他們還形成了新的字體——行書,東漢人劉德升總結了行書的書寫技法促進了行書的發展。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字體,有楷書的結構,也有草書的用筆神韻。古人說“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跑)。”
學習楷書,重點就是學二王的字體,他們留下來的資料很少,所以甚是寶貴。
4. 在唐朝時,中國歷史上的盛世,楷書也在唐朝成形,成為登峰造極的存在。
楷書的書法大家有很多,比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等;唐代留下來的楷書碑文手稿也很多,所以,想要學習楷書,唐楷屬于正宗。
5. 在我國各種字體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都有草寫出的草書并行。篆書的草寫叫“草篆”,隸書的草寫叫“章草”,楷書的草寫叫“今草”,寫得再狂放一些叫“狂草”或“大草”。
草書便于抒情,可以讓書寫者表現自己起伏變化的情緒,所以草書的藝術性大大超出了實用性,被譽為書法藝術的王冠。
需要注意的是,草書也有章法,不是任意發揮地寫無法辨認的“天書”。
普通人練書法,重在敢下筆,然后多去臨摹,臨摹時別太繃著勁兒,要放松、沉下心來。在臨摹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究竟適合哪個字體,喜歡哪個字體,這樣也就能找到自己書法的方向了。
有這么一套書下來,我想不但我可以好好練字,還能帶著家人一起練字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