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的白宮玫瑰園,特朗普揮舞著一塊標注著密密麻麻稅率的表牌,宣布對全球近60個經濟體實施“對等關稅”,中國商品被加征34%關稅,歐盟20%,日本24%,越南46%……這看似是“美國優先”的勝利宣言,實則把全球經濟推向了二戰后最危險的十字路口。
在這些受到對等關稅的國家之中,不但包括了美國對其他國家的打壓,同時也對美國自身的盟友產生了影響,就連一直都跟美國站在一邊的日本和韓國都在這次對等關稅政策之中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
雖然說美國在國際貿易之中確實存在著巨額的貿易逆差,但是這并不代表著美國會在貿易之中吃虧。美國會存在貿易逆差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元在世界上的絕對霸權地位,想要保證美元的流動性,美國就需要不斷進口商品來進行貿易。
貿易鐵幕下的國際站隊:德法掀桌、加墨抱團
第二輪政策生效后,全球外交場域上演史詩級分裂。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柏林緊急記者會上怒摔講稿:"這不是貿易戰,這是經濟自殺!"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連夜連線27國領袖,被曝會議中飆出德語粗口。最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渥太華——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與墨西哥總統奧夫拉多爾上演"深夜咖啡外交",兩國宣布啟動《北美自貿協定》緊急磋商機制。
為了在經濟層面“保家衛國”,美國的昔日盟友們紛紛出手還擊,一場全世界對壘美國的經濟保衛戰,已然拉開序幕。
率先出手的,是早已被特朗普一手推向對立面的歐盟。
美國當地時間4月2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時宣稱,針對特朗普政府的舉措,歐盟“有很多牌可以打”。她還表示,如有必要會在未來實施一項強有力的反制措施。
馮德萊恩還放話要掐美國科技巨頭的命脈——暫停知識產權保護、踢出政府采購名單,甚至動用“反脅迫工具”封殺華爾街投行。
加拿大更狠,直接給美國乳制品、牛肉、摩托車加稅25%,擺明要打疼特朗普的農業州票倉。
中國反手就是一套組合拳:大豆、玉米、天然氣加稅,稀土出口設限,還把10家美國企業拉進“黑名單”。
東南亞也沒閑著,越南火速降低美國汽車和天然氣關稅,日本政府掏錢補貼車企,韓國車企連夜把生產線往中國搬。
顯然,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減少沖突,換取短期穩定。英國與日本也紛紛表示希望與美國展開談判,爭取達成新的關稅協議。特朗普對此回應明確:談可以,但得等關稅政策先執行下去再說。
印度雖然沒有發表具體立場,但也被國際輿論歸為傾向妥協的國家之一。他們大概清楚,在這場博弈中,貿然站隊不是明智之舉,保持靈活或許才是上策。
柬埔寨服裝廠改用中國布料避稅;德國車企集體遷廠東歐,連委內瑞拉都開始用人民幣賣石油。
網友戲稱:“特朗普憑一己之力推動全球化2.0! ”
在美國國內,這項政策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白宮內部有些官員急得直撓頭,他們覺得這么亂加稅,只會讓美國經濟雪上加霜。
共和黨里也有不少人站出來唱反調,說制造業回流哪有那么容易,反而可能把通脹搞得更嚴重。
民主黨更是不客氣,直接在參議院拋出一份譴責議案,指責特朗普不負責任,其實看看數據就知道他們的擔憂不是沒道理。
2025年3月,美國制造業PMI才47.6,雖然比上個月好點,但還是在萎縮區間晃蕩。
美國經濟增速最近幾個季度像斷了線的風箏直往下掉,中國卻穩得像塊磐石,這種對比讓很多人心里打鼓。
不過,在這一片反對聲中,也有國家向著美國,就比如巴西。
早前他們對美關稅是6.7%,如今一下子提高了好幾倍,尤其是鋼鋁產品被加征了25%,但他們依舊緊抱老大哥的腿,還試圖跟美國商量商量在鋼鋁產品上能設個免稅配額。
而日本更是急著要跟美國老大哥去談談,試圖說服美國別把日本算在“對等關稅”政策里,同時希望美國在鋼鋁制品上的關稅能寬限些。
其實說到底還是,這些國家經濟結構比較單一,沒辦法像歐盟或者經濟結構發達的國家相比,但就算他們委曲求全,也很難從特朗普那里得到“特赦”。
對等關稅
事實上,自從3月份加收關稅事件爆發之后,中國對特朗普的一系列舉措也做出了反制,對于美國農產品提升關稅,幾乎是讓美國整個農業市場受到了重創。
兩國之間也是在此事之后貿易戰直接升級,然而需要關注的是,盡管國際社會都在呼吁對中國停止提升關稅事件,希望能夠促進世界多元化發展霸權主義的美國仍然不斷的對中國進行各種壓制。
貿易戰的不確定性
當前全球貿易格局正進入一個高度不確定的時期,對等關稅和小額包裹政策的調整僅僅是新一輪貿易摩擦的開端。
從歷史經驗來看,貿易戰往往呈現“螺旋式升級”的特征,一旦有一家開始加征關稅,那么相對的一家就開始實施報復,最終導致全球供應鏈斷裂、經濟增速放緩。
而這一次,美國采取的“對等關稅”策略進一步加劇了這種風險,因其直接以各國對美關稅水平為基準,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促使更多國家提高進口壁壘以保護本國產業。
結語:
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引發的大蕭條陰影猶在,特朗普卻執意重蹈覆轍。當星巴克漲價、iPhone缺貨、豐田提車等半年的焦慮席卷全球,底層民眾的怒火終將反噬始作俑者。
中國在這場風暴中展現的定力,恰似動蕩世界的“穩定之錨”。從莫斯科到布魯塞爾,王毅外長“愿談但不怕打”的姿態,與特朗普的恫嚇形成鮮明對比。俄羅斯的“神助攻”更顯戰略價值——當西伯利亞原油通過人民幣結算涌入亞洲,美國對華能源圍堵已成泡影。
期挑戰來了:全球供應鏈正在快速重組。美國想搞“去中國化”,特朗普政府一直在鼓勵企業把工廠搬回本國,還拉著盟友一起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另外,美國在科技領域也在不斷打壓我們,可能會通過關稅等方式繼續限制中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比如半導體和人工智能這些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